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 和研究对象
一、本章概述
本章主要揭示了:
(1)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及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关系。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揭示生产关系的规律即经济规律。
(3)政治经济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政治经济学和意义。
二、本章主要知识点提示
1、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先后产生了重商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 19世纪中叶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它揭示了生产关系发展的规律,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存在的经济矛盾,使政治经济学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 政治经济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
2、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对象和目的
(1)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社会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们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按照自己设想的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去加工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被加工成的产品能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因为第一,人们要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维持生存,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才能获得。第二,只有人们物质生活随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而丰富起来后,政治、文化、科学和教育等活动才能发展起来 生产的三要素(劳动过程中最抽象、最一般、最基本、从而最有普遍适用性的要素): 劳动者的劳动是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有目的地改造客观自然物质,使其成为适合人类需要的物质的的活动 劳动对象是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人类劳动加工的对象) 劳动资料(劳动手段)是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主要是生产工具) 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在生产的三个要素中,人的劳动是生产中能动的主体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是生产中的客观要素,是生产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经济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内容: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互相关系、产品的分配形式。在这些内容中,对生产资料的一定占有方式及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结合方式,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 社会再生产过程或社会生产总过程,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组成的运动过程,使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形成了 生产关系四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辨证关系: 第一, 四个环节中,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分配和交换是中间环节。 第二,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表现在 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 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对象 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水平与结构 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具体方式 第三,分配、交换和消费促进或制约着生产的发展 适合生产发展的分配方式,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 市场交换的扩大,推动生产的发展 产品只有通过消费满足了人们的需要,使产品的功能得到实现,生产才能继续进行。消费需求的增长,还为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创造出动力。
3、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揭示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它是生产关系运动的规律。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是指:(1)经济规律的条件是客观的,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下(社会生产关系)产生、变化、消亡。 (2)经济规律的内容是客观的。 (3)任何经济规律的作用都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这就是说,不管人们承认与否、利用与否,它都是要起作用的。 正是因为经济规律是客观的,所以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它,为人类谋福利。[Page]
经济规律的特点: 第一, 多数经济规律会随一定的经济条件产生、变化、消失。 第二, 在阶级社会中,利用经济规律有阶级背景,这是指不同的阶级发现和利用经济规律的程度和态度不同。 第三, 经济规律离不开人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
经济规律的类型有三种:第一,共有的经济规律,它表现一切社会生产的某种共同本质的联系。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规律。第二,几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它表现某几个社会在生产关系方面的共同本质的联系。如价值规律。第三,某种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它表现该社会生产关系特有的本质联系。如剩余价值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生产方式。研究生产关系必须重视生产力的状况,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来研究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来研究生产关系。
4、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和意义 (1)研究政治经济学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科学的抽象法,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此外,还需要借鉴现代自然科学和西方经济学的一些方法,如数学的方法,系统分析方法,实证方法,均衡方法等。 (2)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三、本章重难点提示
1、本章重点:
(1)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关系。
(2) 经济规律的类型
(3) 生产的基本要素
2、本章难点: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关系等。
四、本章练习题
(一) 单项选择题
1、进入汽车修理厂的汽车是 A 劳动资料 B 劳动对象 C 生产工具 D 固定资产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 A 生产工具 B 劳动对象 C 生产力 D 物质资料的生产
3、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 A 劳动对象 B 劳动工具 C 科学技术D 生产劳动
4、生产资料包括 A 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 B 劳动资料和劳动工具 C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D 机器设备和劳动对象
5、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是 A 价值规律 B 剩余价值规律 C 平均利润规律 D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规律
6、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 A 生产者的活动 B 物质资料的生产 C 社会产品的分配 C 劳动分工协作
7、生产力中物的因素是 A 生产工具 B 生产资料 C 劳动资料 D 劳动对象
8、社会生产关系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是 A 劳动生产率 B 科学与技术 C 生产劳动者 D 社会生产率
9、政治经济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这是由 A 它的创立者的阶级出身决定的 B 它的学习者的构成状况决定的 C 它的研究对象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D 它的研究者从外部强加于它的
10、社会生产方式是 A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有机统一 B 生产关系和劳动对象的有机结合与统一 C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D 经常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有机统一
(二) 多项选择题
1. 社会生产力是 A 社会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 社会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C 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D 由生产资料和生产劳动者所构成 E 由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所构成
2. 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 A 社会性质 B 物质对象 C 比例关系 D 具体方式 E 水平和结构
3. 社会生产过程或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的环节是 A 生产 B 分配 C交换 D 储藏 E 消费
4.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表明 A 经济规律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并发挥作用 B 经济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 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D 人们可以认识并利用经济规律 E 人们必须尊重经济规律和按经济规律办事
5. 人们对经济规律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 A 能够创造经济规律 B 能够认识经济规律 C 能够利用经济规律 D 能够消灭经济规律 E 能够改造经济规律
6. 纺纱厂使用的棉花是 A 生产资料 B 劳动资料 C 劳动对象 D 劳动工具 E 生产工具
7. 经济规律的特点在于 A 它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联系在一起 B 它完全离开从头的经济活动而独立地存在 C 大多数经济规律只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发生作用 D 在阶级社会性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是有阶级背景的 E 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没有阶级背景的[Page]
8. 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包括 A 人的劳动 B 劳动资料 C 劳动对象 C 劳动方式 E 劳动技术
(三) 简答题
1. 生产的三个要素是什么。
2. 经济规律的特点
(四) 论述题
1. 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关系
第二章 商品经济一般及其基本规律
一,本章概要
本章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起点。通过对商品和货币的分析,来阐述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和货币理论的主要内容。劳动价值理论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也是阐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理论基础,所以是学好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环节。
政治经济学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从商品开始的,这是因为,(1)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只有首先揭示商品内在的各种矛盾,才能进一步揭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2)同时,包含在商品中的内在矛盾,隐藏着资本主义经济中一切矛盾的萌芽。(3),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论基础劳动价值理论是建立在对商品货币关系分析的基础之上。同时,研究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商品经济的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及其特点,对于研究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有着重要意义。
学习本章所要掌握的主要内容是: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商品的两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商品和价值如何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货币的本质;货币的职能;价值规律起作用的条件和内容;价值规律起作用的形式和价值规律的作用。
二、本章的主要知识点提示:
(一)商品与商品经济
1、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从商品开始的。2、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劳动产品。(用来)
商品经济是为交换而进行的生产,通过市场实现劳动联系的一种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其特点是:第一,商品必须有用。第二,有用物品要成为商品,一般需要劳动产品。第三,有用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是满足他人或社会需要的新产品。第四,商品必须经过交换才能满足他人的需要。3、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
4、商品经济产生的两个重要条件,即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生产资料和产品归不同的所有者)。这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条件,社会分工的存在,使不同的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不同,而每一生产者只生产某种或几种产品。为了满足各自的需要,人们之间就必然发生交换劳动的市场关系,没有分工就没有交换,也就不会产生商品经济
私有制或者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则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根本条件。只有在生产资料和产品归不同的所有者的情况下,一个人要想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就必须用自己的产品去进行对等的交换。
私有制和社会分工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生与存在的历史条件,一个是前提和基础,一个是根本条件。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商品经济从原始社会末期产生以来,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只有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才取得了统治地位,成为最普遍和最一般的经济形式。
(二):商品
主要分析商品价值的本质和价值量。主要分析以下内容:1,商品的两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商品的两因素是指商品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两个因素。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客观属性。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或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它构成了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但商品的使用价值只反映生产力的成果,不反映生产关系。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不是使用价值,也不是交换价值,而是价值。
商品在交换中形成的价值叫交换价值,它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包括:第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第二,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第三,交换价值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由价值的变化决定的。第四,交换价值在历史过程中经历了实物、货币(价格)两种形式[Page]
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体现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一对立统一的关系。
第一,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缺一就不能成为商品。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基础,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就没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同理,没有价值的东西,也就没有劳动的凝结,所以也不是劳动产品,也不能成为商品。虽然有些物品是劳动产品,但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和消费,或不通过商品交换的形式就进入消费领域供别人使用,也就没有价值,不能成为商品。由此可见,只有当一个物品同时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时,才能成为商品,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第二,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又是不同的,相矛盾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价值作为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包括商品共有的属性,是永恒的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商品经济的范畴。同时,在交换过程中,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会互相排斥阻碍对方的实现,使用价值会排斥价值的实现,价值也会阻碍使用价值的实现。交换结束后,商品生产者获得价值,但他必须让渡使用价值;消费者获得使用价值,但他必须用相当于价值的价格作为取得使用价值的代价。可见,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商品的这种对立与矛盾。必须通过商品交换才能得到解决。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具体劳动是指为生产一定的使用价值而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的劳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恒条件。而抽象劳动则是撇开劳动具体形式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反映的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有关内容可参见下表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第一个发现与认证的。由于马克思确立了劳动二重性理论,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坚实基础,确立了真正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正是通过劳动二重性学说,马克思才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起源和资本剥削雇用劳动的本质,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所以劳动二重性学说是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石。劳动二重性学说还为其他一系列的理论提供了基础。从劳动价值理论出发,在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主义再生产理论等,以这些理论为支撑,才建立起科学的政治经济学体系。
3,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私人劳动是指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根据自己对市场的判断组织生产,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怎样生产都是私人自己的事情,所以劳动带有私人性质,这种具有私人性质的劳动称为私人劳动。由于社会分工,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 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因而劳动带有社会性质。这种带有社会性质的劳动,称为社会劳动。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表现为:第一,私人劳动有时不能在事实上转化为社会劳动。第二,私人劳动不一定在数量上能够全部表现为社会劳动。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各种矛盾的根源。(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4,商品的价值量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地时间。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如果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商品生产者就可以获得超额利润。反之则商品生产者就会亏损。 [Page]
(2),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学习,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都能从事的劳动。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学习才能从事的劳动。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在价值量创造方面的差异,表现为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量等于自乘的或者说是倍加的简单劳动所创造的价值量。
(3),商品的价值量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单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本节通过对商品的本质和商品价值量的分析,揭示了商品和价值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三),货币
本节分析货币的产生以及货币的职能。1 货币的产生。
商品交换的矛盾导致了价值形式的发展。
价值形式,就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也就是交换价值。价值形式的发展,有四种形式,即:(1)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这是指商品的价值偶然地、简单地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其公式为:一只绵羊=二把斧子。在等式中,一只绵羊是相对价值形式,而二把斧子是等价形式。
(1)扩大的或总和的价值形式;这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其他一系列商品上。其公式是:一只绵羊=二把斧子或一件上衣或二公斤茶叶或一克黄金或……。
(2)一般价值形式;这是指一切商品的价值都以某一种商品的价值来表现的价值形式。其公式为:二把斧子或一件上衣或二公斤茶叶或一克黄金或……=一只绵羊。
(3)货币形式;货币形式是指用某种商品(主要是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价值形式。其公式是:二把斧子或一件上衣或二公斤茶叶或一只绵羊或……=一定量的金银。
作为等价形式,有三个主要的特征:一是使用价值成为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二是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三是私人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
通过对货币起源的分析,揭示了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这一本质特征。2 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起的社会作用,货币具有五大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为货币的基本职能。3,货币流通规律。货币流通以商品流通为基础,并为商品流通服务。货币流通规律就是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待售商品的数量、商品的价格水平和货币流通速度(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次数),前两项的乘积为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用公式表示:
(四),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价值规律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是价值规律起作用的条件。价值规律的内容即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有二种含义:第一种含义是决定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内存尺度;第二种含义是决定同一类商品价值总量的数量界限,这是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2,价值规律起作用的形式。
商品的价值和价格互相背离(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是价值规律起作用的形式。3,价值规律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第一,调节劳动力和其他经济资源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分配;第二,促进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三,导致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优胜劣汰。
(五)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
1,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联系和区别。二者的区别在于,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和进行经济联系的一种经济形态,而市场经济则是社会资源配置的一种形式。二者的联系在于,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市场经济则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2,市场经济对资源配置的作用,意味着市场调节作用的发挥。市场调节就是市场机制的调节,它是市场的各种要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各自发挥功能、又共同发挥功能的有机联系。市场机制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其中,价格机制是核心。[Page]
由于本章所揭示的是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其内容不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而且对于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提示
怎样理解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商品价值量是如何决定的?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产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为什么说商品和价值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之间的关系。货币的职能有哪些?价值规律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的作用有哪些?等等。
四,思考和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简单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是
A社会分工和个体私有制 B社会分工和奴隶私有制
C社会分工和封建私有制 D社会分工和资本主义私有制2,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所以
A价格和价值始终一致 B价格和价值始终不一致
C价格和货币的价值无关 D价格和货币的价值有关3,商品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
A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B交换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C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基础
D使用价值是价值的基础,价值是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4,在一只羊= 一把石斧中
A石斧处于相对价值形式,同时又是一般等价物
B羊处于等价形式,是一般等价物
C石斧处于等价形式,是个别等价物
D羊处于相对价值形式,是个别等价物5,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是
A商品的效用 B供求关系 C商品质量的高低 D商品的价值6,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指
A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B生产商品的时间上交*、空间上并存的两次劳动
C生产商品的两次劳动过程
D生产商品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7,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的根源是
A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矛盾
B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C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8,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能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量的职能的是
A流通手段 B贮藏手段 C支付手段 D世界货币9,价值规律对社会生产的调节作用是
A通过政府的行政命令实现的
B通过国家运用法律手段实现的
C通过大家协商共同解决
D是通过竞争和市场价格的波动实现的10,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是
A剩余价值规律
B价值规律
C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
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11,通常所说的\"物以稀为贵\"应理解为
A商品稀少价值就大
B使用价值决定价值
C价值决定使用价值
D供求关系影响商品的价格12,纸币代替金属货币进行流通是基于货币
A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可以用想象的货币
B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只是在瞬间充当交换媒介
C执行支付手段职能时,可以暂时不用现实的货币
D执行贮藏手段职能时,可以暂时退出流通13,在生产商品的劳动中,
A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B具体劳动形成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使用价值
C先是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后是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D先是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再是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14,商品流通是
A货币产生前的交换方式
B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C以商品为媒介的交换方式
D先买后卖的交换方式15,在商品价值形成的过程中,转移生产资料价值的是
A具体劳动
B抽象劳动
C必要劳动
D剩余劳动16,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
A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理论
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的理论
C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理论
D 剩余价值理论17,在一切社会中,社会财富都是由
A价值构成的
B货币构成的
C使用价值构成的
D资本构成的18,当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在单位时间里,
A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加,单个商品的价值量上升
B生产使用价值量增加,单个商品的价值量下降
C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个商品的价值量不变
D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量不变,单个商品的价值量不变 [Page]19,商品价值的实体是
A具体劳动
B抽象劳动
C私人劳动
D社会劳动20,商品不同于其他产品的特点是
A它只有价值,没有使用价值
B它不仅有使用价值,而且有价值
C它是生产者为自己生产的产品
D它是生产者无偿地为他人生产的产品21,在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中,一种商品的价值通过一系列商品表现出来,其价值形式是指
A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B扩大的或总和的价值形式
C一般的价值形式
D货币形式22,商品的使用价值是
A商品的社会属性
B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
C商品的自然属性
D历史的范畴23,执行价值尺度的货币需要
A实实在在的货币
B足值的货币
C想象的或观念上的货币
D不足值的货币24, 商品的价值量与
A体现在该商品的劳动量成正比,与其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B体现在该商品的劳动量成反比,与其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C体现在该商品的劳动量成正比,与其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D体现在该商品的劳动量成反比,与其劳动生产率成反比25,商品的两因素是由
A商品的自然属性决定的 B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C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的 D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决定的26,货币的二个基本职能是
A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 B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 D流通手段和贮藏手段27,劳动生产率
A与单位时间内形成的价值量成正比
B与单位商品包含的价值量成反比
C与单位商品包含的价值量成正比
D与单位时间内形成的价值量成反比28,两种商品能按一定的比例相交换,是因为
A都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
B都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C都凝结了一般人类劳动
D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29,形成通货膨胀的原因是
A纸币的发行量等于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B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C纸币的发行量少于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D纸币的发行量限于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30,在相同的时间内,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量
A相同
B简单劳动所创造的价值量多
C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量多
D不能确定
(二)多项选择题
1,商品是
A为满足生产者自己需要的产品
B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C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D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统一体
E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物2,商品的价值
A是抽象劳动形成的
B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
C是具体劳动的产物
D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E是商品的自然范畴3,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A只能是金属货币
B可以是纸币
C可以用观念上的货币
D必须用现实的货币
E不需要现实的货币4,通过对商品价值量的分析,可以得出
A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B复杂劳动只有还原为倍加的简单劳动才能进行价值量的比较
C简单劳动只能换算为复杂劳动才能进行价值量的比较
D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E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5,下述关于商品的论述,正确的是
A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B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C商品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存在
D商品是在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条件下产生
E商品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社会生产关系,是人们交换劳动的关系6,商品的两因素是
A使用价值 B交换价值 C价值 D价格 E市场7,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本质联系是
A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
B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C价值是交换价值的本质
D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E交换价值是价值的本质8,抽象劳动是
A撇开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B形成价值的劳动
C商品经济特有的历史范畴
D只有量的差别,没有质的差别
E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9,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主要有
A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
B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C生产组织和劳动组织的形式
D生产资料的利用和效能
E自然条件的好坏10,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具有三个特点
A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代表
B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代表
C私人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代表
D交换价值成为价值的代表[Page]
E等价形式成为相对价值形式的表现形式11,决定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因素有
A商品的供求状况
B流通中的商品数量
C商品的用途
D商品的价格水平
E货币的流通速度12,货币的职能有
A 价值尺度 B 流通手段 C 贮藏手段 D 支付手段 E 世界货币13,在简单商品经济中,由基本矛盾决定的其他矛盾有
A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
B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C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矛盾
D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
E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的矛盾14,决定和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有
A商品的价值
B商品的供求关系
C纸币的发行量
D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
E商业资本的大小15,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性表现在
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B只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的东西,不能成为商品
C使用价值的大小决定价值的大小
D价值的大小决定使用价值的大小
E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价值16,货币充当流通手段
A打破了买卖双方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一致性
B有可能造成买卖的脱节
C产生了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D解决了商品经济的矛盾
E起到了贮藏社会财富的作用17,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的关系是
A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
B货币流通是商品流通的反映
C货币流通不能离开商品流通
D货币流通引起商品流通
E货币流通的规模和速度决定商品流通的规模和速度18,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因素有
A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
B社会平均的生产技术水平
C原材料的质量
D社会平均的劳动强度
E个别劳动时间19,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是从商品开始的。这是因为
A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
B简单商品生产包含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一切矛盾的萌芽
C符合历史和逻辑统一的分析方法
D商品经济的规律在资本主义也发生作用
E资本主义存在商品货币关系20,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
A两种不同的劳动
B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C先有抽象劳动,后有具体劳动
D具体劳动是指劳动的特殊性,抽象劳动是指劳动共性
E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21,在一只羊=2件衣服的价值形式中
A羊的价值通过衣服相对地表现出来
B羊是价值被表现的商品
C羊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
D羊是等价形式
E羊的使用价值成为衣服价值的表现形式22,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是
A支付手段
B价值尺度
C世界货币
D流通手段
E贮藏手段23,在一定时间内,劳动生产率越高
A生产的使用价值量越多
B形成的价值总量越多
C形成的价值总量不变
D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大
E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小24,货币的产生是
A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B价值形式长期发展的结果
C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
D金银的天然属性所形成
E人们进行协商的产物25,价值规律的作用和要求是
A商品的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
B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C商品按照价值实行等价交换
D调节商品生产和流通
E促使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三)简答题
1, 简单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是什么?2, 什么是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有什么意义?
3, 为什么说价值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4, 货币是怎样产生的?
5, 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有哪些?
6, 什么是货币流通规律?
7, 价值规律为什么为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四)论述题
1、商关系品两因素及其对立统一。2、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3、货币的本质是什么?它有什么职能?
第三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一、本章概述
本章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实质,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交换产生货币,货币在一定的条件下变成资本,资本为其所有者带来剩余价值。本章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点、资本的本质、剩余价值规律、资本主义的工资等内容。通过对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分析,阐明了资本积累的源泉、本质、动因,揭示了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通过对资本有机构成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失业的客观必然性。[Page]
二、本章主要知识点提示
(一)货币转化为资本。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但货币和资本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把G-W-G\'称为资本总公式。资本总公式的本质特点是资本运动过程结束后,要求价值增值。
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指资本运动过程结束后,客观上要求价值增值与价值规律要求等价交换之间的矛盾。(或者说与商品货币价值规律的矛盾)
2、流通过程不会使价值增值。这是指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不在流通过程而在生产过程。因为在流通过程不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会使价值增值。(剩余价值的产生不能在流通中)
3、价值增值又离不开流通过程。这是指剩余价值产生以流通过程为条件。因为只有在流通过程,商品生产者之间才能互相联系。流通领域是商品生产者发生联系的唯一场所。(剩余价值的产生又必须在流通中)
4、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需要二个基本的条件。即:第一,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第二,劳动者没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一无所有。与其他商品一样,劳动力商品也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也是由生产劳动力这一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它表现为生活资料的价值。包括(1)维持劳动力自身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繁衍后代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必要的教育和培训费用。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在于劳动力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即劳动有以下特点:(1)具体劳动创造新的使用价值,(2)具体劳动可以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3)可以创造出劳动力自身的价值,(4)可以创造出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二)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劳动过程是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过程具有二个重要的特点。第一,工人的劳动在资本家的监督下进行;第二,劳动的成果即产品归资本家所有。价值增值过程也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它是延长了的或者说是超过了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
1、资本的本质: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如机器等,但这些物本来并不是资本,只有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被其所有者作为价值增值的手段时,才成为资本;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生产关系,即资本的所有者剥削资本雇用者之间的关系。
资本的共性包括:(1)资本的功能在于增值,(2)资本的生命在于运动,(3)资本的生产过程是以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为前提条件。2、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剩余价值(m)、剩余价值率m\'
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标准: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在价值增值中的作用不同。
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只转移价值,所以称为不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由于劳动力商品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可以使价值增值,所以称为可变资本。
把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说明了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同时为考察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剩余价值率m\'=m/v=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三)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产生的剩余价值。产生绝对剩余价值的原因是工作日可以在一定的界限内伸缩。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条件下,通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在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必须降低劳动力的价值,而劳动力的价值是由工人及其家庭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组成,因而就需要降低这些生活资料价值。也就是说要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Page]
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第一,其本质和结果是一致的,都是工人剩余劳动时间的延长。其次,绝对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的起点。第三,两种剩余价值生产的物质基础不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四)资本主义的工资
1、工资的本质: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工人劳动的全部报酬。劳动力和劳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2、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正因为如此,工资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
3、工资的形式包括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可以用来衡量工资数量的变动趋势。
(五)资本积累
社会再生产就其内容而言,首先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同时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资本主义的再生产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的统一。社会再生产可以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1、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是资本家把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通过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第一,可变资本是由工人自己创造的。第二,不仅如此,而且资本家的全部资本也是由工人创造的。第三,工人的消费从属于资产阶级,是资本主义再生产必不可少的条件。这就是说,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也在扩大的基础上被生产出来了。
2.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是资本家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就是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
(1)、资本积累的实质:资本家通过无偿地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以便进一步扩大对工人剩余劳动的占有。
(2)、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第一,剩余价值率。第二,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第三,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第四,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3)、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第一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是对剩余价值的追求,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资本积累的内存动力。第二,资本主义的竞争作为一种强制力量,构成了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
(4)、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无产阶级的贫困化。(强调相对贫困)
(5)、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这就是说资本积累使生产不断社会化,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深化。最后导致自身的灭亡。
(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和相对人口过剩
1、资本的构成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从物质形态来看,资本是由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组成的,其比例关系称为资本的技术构成。从价值形态来看,资本是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组成的,其比例关系称为资本的价值构成。
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称为资本的有机构成。用公式C∶V表示。
资本有机构成总是不断提高的,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以个别资本的扩大为前提。个别资本的扩大有二种途径:资本集中和资本积聚。资本积聚是通过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途径来实现个别资本的扩大。资本集中是通过竞争和信用的杠杆来实现个别资本的兼并和联合。资本积聚和资本的集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的联系包括:第一,资本积聚使单个资本的规模扩大,从而有利于资本的集中。第二,资本集中结果,使资本规模扩大,从而有利于资本的积聚。两者的区别有:第一,资本积聚受社会财富增长程度的限制,而资本集中不会受此限制;第二,资本积聚会增加社会资本而资本集中则不会;第三,资本积聚速度慢,而资本集中则快。2、相对人口过剩的产生。
所谓相对人口过剩,是指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他的需要。这部分劳动力的使用不能给资本带来剩余价值。其产生的原因是:
第一,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资本对劳动的需求相对减少。第二,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劳动力的供给在不断地增加。其结果造成大量的工人失业。[Page]
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相对人口过剩,不仅产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而且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对人口过剩存在有三种形式:流动的形式、潜在的形式和停滞的形式。
三,本章的重难点提示
1、本章重点:本章的重点是与价值增值过程相联系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实质。具体来说包括: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及其解决,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资本的本质,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关系,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资本积累的实质和资本积累的动因等
2、本章难点: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及其解决,相对人口过剩产生的原因
四,思考和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
A 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C 价值形成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D 使用价值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2、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
A 剩余价值规律 B 价值规律
C 货币流通规律 D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态的规律3、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在于其
A 特殊的使用价值 B特殊的价值
C 特殊的买卖过程 D 特殊的价格4、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
A 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B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C *买贵卖的结果
D 延长工作日的结果5、劳动力商品的一个重要特征是
A劳动力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才成为商品
B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和剩余价值和源泉
C 劳动力商品有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D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6、资本主义再生产是
A 物质资料再生产和劳动力再生产的统一
B 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C 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D 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的统一7、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看工人的消费
A 纯属于消费过程而与生产过程无关
B 纯粹是工人自己的事而与资本家无关
C 是劳动者全面发展的要求
D 是资本主义再生产必不可少的条件8、资本积累的源泉是
A 物质资料的生产 B 扩大再生产
C 剩余价值 D 不变资本9、劳动力买卖的真实内容是
A 等价交换的商品买卖关系
B 工人出卖劳动力商品,资本家支付劳动力价值
C 资本家不付任何等价物来占有工人的活劳动
D 资本家和工人都有属于平等的商品所有者10、相对过剩人口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 科学技术进步的必然产物
B 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C 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D 人口生产和物质资料生产的失衡11、资本积聚是指
A 由资本积累而引起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增加
B 个别资本通过剥夺小生产者来扩大资本规模
C 个别资本通过组织股份公司来扩大资本规模
D个别资本通过兼并其他资本来扩大资本规模12、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
A 劳动对象所占比重增加,劳动资料所占比重减少
B 劳动资料所占比重增加,劳动对象所占比重减少
C 不变资本所占比重增加,可变资本所占比重减少
D 可变资本所占比重增加,不变资本所占比重减少
(二)多项选择题
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在经济上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A 劳动者作为商品自由买卖
B 大量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
C 少数人手中积累了大量的货币财富
D 小商品生产的发展
E 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2、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整个过程
A 是在流通领域进行的
B 不在流通领域进行
C 既在流通领域进行、又不在流通领域进行
D 以流通为媒介,在生产领域实现价值增值
E 在生产中生产剩余价值、在流通领域中实现剩余价值3、资本是
A 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B 能够自行增值的价值
C 剥削雇用工人的手段
D 体现在物的关系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E 一个历史的范畴4、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会导致
A 生活资料的价值下降
B 劳动力的价值下降
C 必要劳动时间缩短
D 剩余劳动时间延长
E 产生相对剩余价值5、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的原因是
A 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
B 竞争的压力
C 资本家节制自己的消费欲望
D 发展社会生产率[Page]
E 满足社会需要6、个别资本增大的途径是
A 资本积累 B 资本积聚
C 资本重组 C 资本输出
E资本集中7、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是
A 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
B 资本的有机构成的提高
C 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
D 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E 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8、对资本应该这样理解
A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B 资本不是永恒的现象,它是历史的范畴,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
C 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生产关系
D 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如机器等,所以一切机器设备都是资本
E 资本体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9、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是
A 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
B为考察资本主义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C 为加速资本周转找到了途径
D 说明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有不同的周围方式
E 说明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10、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包括
A计时工资 B计件工资
C血汗工资 D 文明工资
E实际工资
(三)简答题
1、怎样理解资本的本质2、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特点
3、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4、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四)论述题
1、怎样理解价值的增值\"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2、马克思怎样解释资本主义失业现象
第四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
一、本章内容概要
资本的生命在于运动,资本只有在不断地运动过程中才能为其所有者带来价值增值。上章考察了资本的生产过程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本章则从两个层次阐述资本的运动。(1)从个别资本的运动的角度,主要考察资本运动所经历的阶段、采取的职能形式,重点是要阐述个别资本运动连续进行的条件,研究资本周转速度及其对剩余价值的影响。(2)从社会资本的角度考察再生产运动,主要揭示社会资本再生产所要求的比例关系。最后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基本矛盾。
二、本章主要知识点提示
(一)产业资本的循环
产业资本循环的阶段、职能
三种职能形态的循环
货币资本的循环:G-W……P……W\'-G\'
生产资本的循环:P……W\'-G\'-W……P
商品资本的循环:W\'-G\'G-W……P……W\'
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条件:第一,必须保持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态在空间上同时并存性。第二,必须保持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态在时间上继起性,即连续不断性。
(二)资本的周转
资本周转是连续不断的资本循环。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一样,两者都是资本流通的形式,其运动都经历了三个阶段、变换了三种职能。但两者也有区别:资本循环的重点是考察产业资本一次运动过程,揭示的是资本正常运动的条件;而资本的周转则考察资本不断连续循环运动的速度,揭示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1. 资本周转的时间
我们把资本周转的时间规定为资本周转一次所需要的时间。
资本周转时间=资本循环所需要的时间=购买时间+生产时间+销售时间=流通时间+生产时间。
劳动时间是指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相结合的时间2. 资本周转的次数
资本周转次数是资本在一年内的周转次数。用n代表资本周转次数、U表示年、u表示资本周转时间,则n=U/u3.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固定资本是以机器、厂房、设备等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流动资本是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和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
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标准是资本的不同的周转方式。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目的是为了说明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周转速度的不同,进而对剩余价值的影响。
不变资本、可变资本与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的区别:第一,划分的根据不同。第二,划分的内容不同。第三,划分的目的和意义不同。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目的是为了说明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周转速度的不同,进而对剩余价值的影响。划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目的是为了揭示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Page]
如下表:
固定资本的损耗包括物质磨损(使用价值的磨损、有形损耗)和精神磨损(价值磨损、无形损耗)两种。固定资本磨损必须有所补偿。其主要的方法是折旧。4、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是预付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其计算公式:
预付资本的周转次数
=(固定资本的价值周转总额+流动资本的价值周转总额)/预付总资本
式中:固定资本的价值周转总额和流动资本的价值周转总额是指一年中的价值周转总额。
5. 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1)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三个:第一,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第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第三,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
(2)加速资本周转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具有重要的影响。第一,可以提高年剩余价值率。第二,可以提高年剩余价值量。第三,可以节省预付资本。
(三)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1、社会总产品是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物质产品的总和,而社会总资本则是互相联系的个别资本的总和。从社会总资本的角度研究社会资本的运动,关键在于社会总产品的实现。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包括价值实现和物质补偿。价值补偿是指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如何由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即商品的顺利出售;物质补偿是指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实现以后,如何由货币形式转化为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物质产品,即产品购买。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是社会总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2、两个基本的理论前提:第一,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是由c、v、m组成,其中c是为了补偿上一个生产过程已经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v是为了补偿劳动力的价值,即生活资料的价值;m在简单再生产的条件下,用于个人消费,在扩大再生产的条件下,用于资本积累。第二,社会总产品在物质上分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相应的社会生产分为第一部类(Ⅰ)和第二部类(Ⅱ)。这两个理论前提是考察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实现条件的理论基础。
3.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是指社会总产品除了补偿上一个生产过程已经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以外,没有剩余,生产只能在原来和规模上重复进行。资本主义和简单再生产是指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没有追加的投入,生产也只能在原来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社会资本的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Ⅰv+m=ⅡC。
这一条件表明,在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条件下,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即Ⅰ向Ⅱ提供生产资料与Ⅰ对Ⅱ产品生活资料的需求,必须在价值上等于Ⅱ向Ⅰ提供的生活资料与Ⅱ对Ⅰ产品生产资料的需求。
两个引申式:Ⅰc+v+m=Ⅰc+Ⅱc。
Ⅱc+v+m=Ⅰv+m+Ⅱv+m 。
这二个公式表明:在简单再生产的条件下,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应该相等,保持平衡。4.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
(1)前提条件:Ⅰv+m>Ⅱc
这一公式表明: 社会总产品中的生产资料除了补偿已经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以外,还有剩余,可以为扩大生产规模提供追加的生产资料。
Ⅱc+m-x/m>Ⅰv+x/m 它表明社会总产品中的生活资料除了补偿已经消耗掉的生活资料以外,还有剩余,可以为扩大生产规模提供追加的生活资料。
(2)实现条件:Ⅰv+Δv+x/m=Ⅱc+Δc
引申式:Ⅰc+v+m=Ⅰc+Δc+Ⅱ c+Δc。
Ⅱc+v+m=Ⅰv+Δv+x/m +Ⅱv+Δv+x/m 。
它表明,在扩大再生产的条件下,两大部类之间同样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供求仍然要求保持平衡。5. 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规律
(1) 起作用的条件:技术进步,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2) 内容:生产资料的生产快于消费资料的生产。
(3)对这一规律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生产资料优先增长,不等于重工业优先增长,也不意味着第一部类生产要时刻高于第二部类的增长。第二,生产资料优先增长,也不意味着生产资料的生产可以脱离消费资料而孤立的增长,更不意味着生产资料生产比消费资料生产增长的越快越好。因为,生产资料的增长最终要依赖于消费资料的增长。[Page]
(四)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1. 经济危机的实质:生产相对过剩。
2. 经济危机的根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3.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资本主义的再生产依次经过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
4.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
5. 战后经济危机的新特点:第一,再生产四个周期的交替进程不如以前明显。第二,危机的程度及引起的社会震荡不如战前严重。第三,经济危机的同期性与非同期性交替进行。第四,经济危机与通货膨胀相结合,即出现\"滞胀\"现象。
三、本章重难点提示
1、本章重点:本章强调资本的运动,所以重点内容包括资本循环的条件、固定资本、流动资本与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的关系,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的影响,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规律,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物质基础等。
2、本章难点: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和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四、本章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产业资本循环作为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是指
A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的统一
B 购、产、销的统一
C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循环的统一
D 商业资本、产业资本和借贷资本的统一2. 资本周转时间是指
A生产时间的销售时间
B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C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
D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3. 根据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可以把资本分为
A固定资本和可变资本
B流动资本和不变资本
C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D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4. 社会总产品分为两大类的主要依据是
A产品的价值形态
B产品的实物形态
C产品的自然形态
D产品的最终用途5、Ⅰv+m>Ⅱc是
A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B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C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D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6、W\'-G\'G-W……P……W\'
A货币资历本的循环
B商品资本的循环
C生产资本的循环
D商业资本的循环7.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是指
A社会总产品中和剩余价值的实现
B两大部类增加的生产资料的全部实现
C两大部类增加的生活资料的全部实现
D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在物质上得到替换8.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A生产的绝对过剩
B生产的相对过剩
C对产品和需求过大
D对产品的需求的绝对减少9. 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依次经历的阶段是
A生产、购买、销售
B购买、生产、销售
C购买、销售、生产
D购买、生产、销售10. 生产资料中既属于不变资本又属于固定资本的是
A劳动对象 B劳动资料
C原材料 D动力与燃料11.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
A社会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
B单个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
C产业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
D商品资本的核心12. 生产资料之所以优先增长是因为
A在扩大再生产的过程中生产规模的扩大
B在扩大再生产的过程中产业结构的调整
C在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D在扩大再生产过程中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13. 经济危机的根源是
A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B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C资本主义生产的绝对过剩
D资本主义的阶级矛盾14. 考察个别资本循环的目的是
A考察个别资本运动的顺利进行的条件
B考察产业资本运动的速度
C考察周转速度与预付资本的变化率
D考察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15. 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
A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C固定资本大规模的更新
D资本主义生产的绝对过剩16. 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职能形态是
A货币资本
B生产资本
C商品资本
D借贷资本
(二)多项选择题
1. 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采取的职能形态是
A工业资本
B商业资本
C货币资本
D生产资本
E商品资本2. 资本的周转速度
A与周转时间成正比
B与周转时间成反比
C与周转次数成反比
D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E与周转方式成反比[Page]3. 根据生产资本不同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生产资本可分为
A固定资本 B流动资本
C不变资本 C可变资本 E流通资本4.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
A Ⅰv+m=ⅡC B Ⅰc+v+m=Ⅰc+Ⅱc C Ⅱc+v+m=Ⅰv+m+Ⅱv+m
D Ⅰc+v+m=Ⅰc+Δc+Ⅱ c+Δc。 E Ⅱc+v+m=Ⅰv+Δv+x/m +Ⅱv+Δv+x/m5.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
A Ⅰv+Δv+x/m=Ⅱc+Δc B Ⅰc+v+m=Ⅰc+Ⅱc
C Ⅱc+v+m=Ⅰv+m+Ⅱv+m D Ⅰc+v+m=Ⅰc+Δc+Ⅱ c+Δc。
E Ⅱc+v+m=Ⅰv+Δv+x/m +Ⅱv+Δv+x/m6. 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中的两个基本原理是
A生产资料优先增长
B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和价值构成
C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D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
E从社会总产品出发考察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运动7. 产业资本循环是
A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B剩余价值生产的实现的统一
C购买、生产和销售三阶段的统一
D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循环的统一
E劳动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8. 如果剩余价值率已定,影响年剩余价值率的因素有
A不变资本的多少
B可变资本的多少
C不变资本的周转速度
D可变资本的周转速度
E固定资本的周转速度9. 固定资本的损耗是指
A由于使用发生的损耗
B由于自然力的作用发生的损耗
C由于技术进步引起的价值损失
D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有固定资本贬值
E由于出现效率更高的机器设备引起原有固定资本贬值10. 属于流动资本的是
A投在原料上的资本
B投在燃料上的资本
C投在辅助材料上的资本
D投资于机器设备上的资本
E用于劳动力上的资本
(三)简答题
1. 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条件是什么?2. 加速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3. 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4. 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中的两个基本原理是什么
5. 为什么说固定资本大规模更新是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基础
(四)论述题
1. 试述固定资本、流动资本与不变资本、可变资本之间的关系2. 试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
第五章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一、本章提要:
本章开始,分析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生产的剩余价值所采取的各种形式。分析剩余价值在不同的资本家之间进行的分配。本章首先考察利润和平均利润,阐述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利润,利润怎样进一步转化为平均利润,价格如何进一步转化为生产价格。研究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说明剩余价值的产业资本家之间进行的分配。
二、本章主要知识点提示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1、生产成本。在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相当于生产商品所实际耗费的资本量,对资本家来说,就是生产成本。生产成本对资本家来说,具有实际的意义:第一,它是资本家经营赚钱还是亏损的标志。是资本家出售商品的最低价格。第二,生产成本决定资本家在竞争中的地位。生产成本这一范畴的出现。掩盖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差别,这就使得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变得模糊了,从而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2、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当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独立成为生产成本后,剩余价值成了生产成本以上的增加额。不仅如此,还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以上的增加额。当剩余价值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时,就取得了利润的形式。所以,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就是一个东西,所不同的是:剩余价值相对于可变资本而言,而利润则相对于全部预付资本而言。所以,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或现象形态。利润取得了剩余价值的形式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3、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后,剩余价值率就转化为利润率。利润率是利润(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例。从量上看,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只是同一个剩余价值的不同计算方法。利润率P\'=m/(c+v),剩余价值率m\'=m/v,因此,剩余价值率永远要大于利润率。从质上看,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则表示预付资本的增值程度。利润率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 [Page]
利润率的高低受许多因素影响:第一,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成正比,因此影响剩余价值率的因素都影响利润率。第二,资本有机构成,在可变资本量和剩余价值率一定的条件下,利润率与资本有机构成按相反方向变化,即资本有机构成越高,利润率越低。反之则反是。但是要注意的是,这一关系适用于行业,对企业而言,正好相反。如果企业动手术先进,资本有机构成高,则其个别价值就低于社会价值,会产生超额利润。第三,资本的周转速度与利润率成反比。第四,不变资本的节省。第五,原材料价格的变动也会影响利润率。
(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平均利润率是在竞争中形成的,竞争分为部门内部不同企业的竞争和部门之间的竞争。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平均利润率。
部门内部不同企业的竞争的目的是为了争夺有利的生产和销售条件;主要手段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来降低成本;结果造成行业的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并形成统一的社会价值。
部门之间的竞争的目的上为了争夺有得的投资场所;投资于不同行业的资本家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必然产生激烈的竞争;其主要手段是资本的转移。资本转移包括(1)把原有的资本由利润率低的行业向利润率高的行业转移流动;(2)是把新的资本向利润率高的部门投入。
随着资本的转移,进入的行业,由于新资本的进入,生产规模扩大,产品的供给增大,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价格下降,利润减少。利润率下降。资本退出的行业,由于资本的外流,生产规模缩小,产品和供给减少,价格上升,利润增加。利润率提高。这种竞争过程中的资本转移,以及随之带来的利润率的变化,要持续到不同部门的利润率大致平均才告结束,结果形成了一个平均利润率,满足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要求。
要说明的是:第一,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和社会预付资本总量的比率。第二,平均利润率是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形成后,先进的企业仍可以获得高于平均利润率的超额利润。第三,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只是一个趋势,并不是利润率的绝对平均化。第四,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平均利润率有一个下降的趋势。最后,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实质是产业资本家共同参与对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瓜分。说明工人受全体产业资本家的剥削。
影响平均利润率的因素有:第一,各部门的利润水平。第二,社会总资本在不同部门中的所占的比重大小。
(三)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1. 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生产价格是生产成本加上平均利润。而商品的价值是不变资本加上可变资本加上剩余价值。因而两者在质上和量上都有区别。但这些差别并不意味着生产价格脱离了价值。相反,它以价值为基础,是由价值转化而来的。这是因为:第一,生产价格是由价值转化而来的。第二,从生产价格的变动来看,生产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第三,从全社会的角度看,商品的生产价格总额与价值的总额总是相同的。2.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规律后,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化和超额利润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规律后,价值规律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表现在:一是商品的交换不再以价值而是以生产价格为基础进行。二是由于供求关系的变化,市场价格不再围绕着价值而是围绕着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但是这种形式上的变化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因为:第一,平均利润是以剩余价值为基础的,它只是按资本量的不同,在全社会重新分配的结果。第二,价值的变化对生产价格的变化仍然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第三,从全社会来看,利润量等于剩余价值量,生产价格的总量待于价值总量。交换仍以价值为基础进行。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价值规律的作用是通过由价值最终决定生产价格来进行的,既发生了形式上的变化,但又没有违反价值规律。3. 平均利润学说在政治经济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本章重难点提示
本章是本课程最重要的内容之一[Page]。重点内容包括:剩余价值与利润、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之间的关系;影响利润率的因素;平均利润或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价值规律转化为生产价格规律。
难点:平均利润或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
四;本章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平均利润率形成后,在各生产部门内部
A一切企业都只能得到平均利润
B所有企业都不能得到超额利润
C所有企业都能够得到超额利润
D少数先进企业仍能得到超额利润2. 资本主义的生产成本是
A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可变资本
B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
C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D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全部劳动。3. 资本主义的利润率是
A剩余价值与预付资本的比率
B剩余价值与所费资本的比率
C剩余价值与不变资本的比例
D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例4. 利润是
A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
B所用资本的转化形式
C所费资本的转化形式
D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5. 平均利润的形成是
A部门内部竞争的结果
B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C资本有机构成变化的结果
D剩余价值增加的结果6. 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在于
A资本有机构成变动引起的
B商品供求关系变动引起的
C平均利润变动引起的
D商品价值变动引起的7. 平均利润率是
A社会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例
B社会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
C年剩余价值总量与年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
D社会平均利润总量与社会预付可变资本总量8. 反映预付资本增殖的概念是
A劳动生产率
B剩余价值率
C年剩余价值率
D利润率9. 部门之间竞争的手段是
A改进技术 B价格竞争
C降低成本 D资本转移10、平均利润形成后,商品的价格围绕着生产价格上下波动,这表明
A价值规律的内容发生了变化
B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
C价值规律不再起作用
D平均利润率取代了价值规律11、超额利润是
A商品价值与生产价格的差额
B商品价值与生产成本的差额
C部门生产的剩余价值与平均利润的差额
D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12、部门内部的竞争,结果形成
A社会价值 B生产价格
C平均利润 C垄断价格13、生产价格形成的条件是
A剩余价值的产生
B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C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D平均利润的形成14、平均利润的来源是
A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B各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
C本部门预付资本的总额
D全社会预付资本的总额15、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
A生产价格 B社会价值
C超额利润 D平均利润
(二)多项选择题
1. 利润和剩余价值的关系是
A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B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
C两者是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两者在量上是同一个东西
E它们所表示的关系不同2. 利润率和资本有机构成的关系是
A两者按同一方向发生变化
B两者按相反方向发生变化
C资本有机构成越低,利润率也越低
D资本有机构成越高,利润率越低
E资本有机构成越低,利润率越高3. 资本主义利润率是
A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
B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C是剩余价值与预付资本的比率
D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E表示预付资本的增值程度4. 生产价格与价值的差别表现在
A生产价格脱离了价值
B生产价格只同资本相联系,同活劳动没有直接的联系
C价值同资本与活劳动都没有联系
D就全社会而言,生产价格和价值在量上是一致的
E就某一部门而言,生产价格与价值在量上经常地不一致5. 超额利润是
A个别企业率先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B所有企业同时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C商品的个别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D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E反映同一部门内部不同企业的资本家之间的关系6. 生产成本对商品生产者的实际影响是
A它决定私人劳动能否转化为社会劳动
B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
C它的补偿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条件
D它是商品售卖价格的最低限[Page]
E它决定资本家在竞争中的胜败7. 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的区别在于
A同一剩余价值量以不同的方法得出的不同比率
B两者反映资本与剩余价值的关系不同
C剩余价值率表明剥削程度,利润率反映资本的增值程度
D剩余价值率是利润率的转化形式
E利润率少于剩余价值率8. 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
A部门内部竞争的结果
B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C资本有机构成平均化的结果
D剩余价值率平均化的结果
E剩余价值重新分配的结果9. 影响利润率的因素有
A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B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
C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
D不变资本的节省
E部门之间竞争的程度10、利润率向平均利润率转化的过程同时就是
A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
B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的过程
C各部门资本家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
D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的过程
E劳动力转化为商品的过程
(三)简答题
1. 影响利润率的因素有哪些?2. 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利润
3. 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区别
(四)论述题
1. 试述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
第六章 商业利润、借贷利息和地租
一、本章内容概要:
本章在上一章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生产的剩余价值被分为商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商业利润、借贷资本家所获得的利息和银行利润和土地所有者所获得的地租。通过这样的分析,阐明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剥削集团如何瓜分剩余价值,进一步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二、本章主要知识点提示
(一)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商业资本是在流通领域中发生作用的一种职能资本,它是从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中分离出来的独立的资本形式,商业资本产生的必要性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生产规模的扩大。可能性是:第一,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商品资本的职能不同于货币资本和生产资本的职能。第二,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为了保证资本运动的顺利进行,必须有一部分资本在流通过程中招待商品资本的职能。商品资本的职能要转变为商业资本的职能,条件是:第一,必须有一个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人集团。第二,商人要成为商业资本家,必须预付一定数量的货币资本去向产业资本家去购买商品。所以商业资本的运动公式是:G-W-G\'。
商业资本的职能仍然执行商品资本的职能,为实现剩余价值服务。
商业资本的作用有:第一,有利于提高产业资本家的经济效益。第二,有利于节省商业流通费用。第三,可以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第四,可以缩短流通时间。
商业利润是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被产业资本家通过商业折扣的形式转让给商业资本家的相当于平均利润的剩余价值。
商业资本家在进行商业活动中要支出流通费用,生产性流通费用可增加商品的价值,通过商品的销售而得到补偿。纯粹流通费用不能增加商品的价值,只能通过剩余价值的扣除来补偿。(二)借贷资本和利息。
(1),借贷资本是从职能资本运动中分离出来的独立的资本形式,它是借贷资本家为了取得利息形式的收入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的货币资本;其本质一方面体现着资本家剥削雇用工人的关系,另一方面又体现着借贷资本家与职能资本家之间的关系。借贷资本家就是不从事实际生产经营活动,而专门为职能资本家服务,并取得利息形式收入的资本家。
(2),利息在本质上是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而让渡给职能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利息在量上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它既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用工人的经济关系,又体现着借贷资本家与职能资本家之间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经济关系。
(3),利息率是一定时期的利息量与借贷资本总额的比例。利息率的高低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影响利率的因素包括:第一,平均利润率。利息率与平均利润率在相同方向上发生变化。但利率不能高于平均利润率。第二,当平均利润率既定时,利息率则取决于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和企业利润的比例,这一比例由金融市场上借贷资本的供求关系决定。除此之外,利息率的高低还受预期价格的变动率、国家的政策、风险的大小、借贷时间的长短,等因素的影响。 [Page]
(4),资本主义的银行是专门从事货币借贷关系的资本主义企业。银行信用是由银行资本家向职能资本家提供贷款而形成的借贷关系;银行资本由借入资本和自有资本组成。银行利润由存款利息和贷款利息的差额构成,其数量相当于平均利润。银行利润的来源是生产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它是由向银行借款的职能资本家将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作为利息付给银行而形成的,所以,银行也参与了剩余价值的瓜分。
(5),股份公司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信用制度的发展和完善而产生和发展的。它是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筹集资本设立的企业法人组织,是一种合资经营的企业,企业以其经营的法人财产为限,股东以其投资额为限,对企业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股份公司有以下功能:第一,有利于快速聚集资本和优化投资结构。第二,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提高企业的动作效率。第三,有利于企业财产的完整和稳定。
股份公司的组织结构包括:权力机构、经营管理机构、监督机构,相应地需要建立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这三种机构的具体形式,就是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
(6)股票是向股份公司投资入股并有权取得股息收入的凭证。其特点是:A,不返还性。B,流动性。C,风险性。股息是股东根据股票的票面额,从企业利润中分得的收入。所以也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股票的价格是资本化的股息,它与股息与正比,与银行的存款利息率与反比。所以决定股票价格的基本因素是股息和存款利息率。但决定股票市场价格的因素非常复杂,包括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心理的、投机的等。(三)资本主义地租。
(1)资本主义地租是农业资本家租种地主的土地而向地主交纳、由农业工人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即超额利润。其特点是:第一,它是以土地私有制为前提的,表现为一种纯契约关系。第二,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由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同瓜分。第三,地租体现了农业资本家、土地所有者和农业工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2)级差地租。级差在租是和土地等级有关的地租。
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土地的质量有差别,如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差别。
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因为:第一,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经营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资本家都能获得超额利润。这是因为农产品的市场价值是由经营劣等地的农业资本家决定的。第二,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农业中可以长期稳定地获得表现为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
级差地租的源泉是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级差地租的形态:级差地租Ι是等量资本投入不同质量的地块,经营中等地和优等地的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超额利润;级差地租Ⅱ是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投资提高劳动生产率所获得的超额利润。
(3)绝对地租。绝对地租是租种任何土地都需要交纳的地租。它是地主凭借其土地所有权所获得的地租。
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中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其产生的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这是因为:第一,土地私有权的垄断使农产品的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余额,有可能留在农业部门形成绝对地租。第二,土地私有权的垄断,使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余额必须留在农业部门形成绝对地租。
绝对地租的源泉是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土地价格是资本化的地租,它与地租成正比,与存款利息率成反比。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地价格有上升的趋势。
三、本章重难点提示
本章是剩余价值分割的主要内容,其重点包括商业资本的形成及职能;借贷资本的形成;利息及利息率;股份公司的组织结构及股票价格;地租的本质;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和原因;土地价格;等。
四、本章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Page]
1、从产业资本循环的商品资本的职能中分离出来的独立的职能资本形式是
A货币资本 B生产资本 C商业资本 D借贷资本2. 商业利润率相当于
A平均利润率 B贷款利息率 C存款利息率 D剩余价值率3. 生产性流通费用的补偿是通过
A商品价值的创造获得的
B商品价值的实现获得的
C商品价值的形成获得的
D商品价值的增值获得的4. 为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的货币资本是
A借贷资本 B商业资本 C产业资本 D银行资本5. 银行利润的来源是
A银行职工创造的剩余价值
B银行资本所带来的收入
C贷款利息与存款利息的差额
D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6. 资本主义银行的职能是
A吸收存款和销售债券
B发放贷款和买卖股票
C期票贴现和买卖股票
D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7. 资本主义地租的来源是
A出卖农产品所实现的剩余价值
B农业工人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的剩余价值
C土地本身所创造的收入
D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平均利润的一部分8. 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构成
A级差地租 B绝对地租 C建筑地租 D垄断地租9. 资本主义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
A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B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C土地可以作为商品买卖
D地主与农业资本家的矛盾10、股息收入的资本化是
A股份资本 B股东投资 C股票面值 D股票价格11、资本主义商业资本是
A产业资本职能的独立化形式
B货币资本职能的独立化形式
C生产资本职能的独立化形式
D商品资本职能的独立化形式12、纯粹商业流通费用的补偿的源泉是
A商品价值 B不变资本 C可变资本 D剩余价值13、商业利润是商业店员
A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商品价值
B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剩余价值
C剩余劳动时间实现的剩余价值
D全部劳动时间创造的商品价值14、职能资本包括
A产业资本和借贷资本
B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
C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
D借贷资本和银行资本15、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资本形态是
A产业资本 B商业资本 C借贷资本 D银行资本16、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是由
A劣等地的个别生产价格所决定的
B中等地的个别生产价格所决定的
C优等地的个别生产价格所决定的
D各种土地的个别生产价格所决定的
(二)多项选择题
1. 由于商业资本参与了剩余价值的分配,因而剩余价值便分割为
A企业利润 B产业利润 C商业利润 D银行利润 E超额利润2. 纯粹流通费用包括
A商店设备费 B商店办公费 C商品的保管费 D商业店员的工资
E商品广告费3. 利息率与平均利润率在量上的关系是
A利息率高于平均利润率
B利息率低于平均利润率
C利息率等于平均利润率
D两者在相同的方向上发生变化
E两者在相反的方向上发生变化4. 资本主义条件下,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主要有
A产业利润 B商业利润 C银行利润 D借贷利息 E地租5. 土地价格
A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
B不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
C是资本化的地租
D与地租量成正比
E与银行存款利率成反比6. 商业资本的职能是
A执行货币资本的职能
B执行商品资本的职能
C销售商品
D购买商品
E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7. 商业利润是
A剥削商业店员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B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剩余价值
C相当于平均利润
D体现商业资本家与产业资本家一起共同瓜分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E来源于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8. 职能资本家使用借入资本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平均利润要分割为
A利息 B地租 C工资 D企业利润 E超额利润9. 利息是
A借贷资本家雇用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B生产过程中雇用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C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而让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D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E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10、股份公司产生的条件是
A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
B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C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提高
D资本主义市场竞争的发展
E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发展11、地租所体现出来的阶级关系中包括的阶级有[Page]
A商业资本家
B借贷资本家
C土地所有者
D地主
E农业工人12、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是
A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B土地的肥沃程度不同
C土地的位置
D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形成劳动生产率不同
E在不同的地块上连续追加投资形成劳动生产率不同
(三)简答题
1. 影响利息率的因素有哪些?2. 股票价格是怎样确定的?
3. 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原因是什么?
4. 土地价格是如何决定的?
(四)论述题
1、试述股份公司对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的作用。2、.试述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原因。
第七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一、本章内容概要
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和垄断的资本主义两个级段。本章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实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形式、实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生活的调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等。
二、本章主要知识点提示
1、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工业革命为生产和资本的集中提供条件;自由竞争引起生产和资本的集中;生产和资本集中到一定程度,必然产生垄断。2、垄断组织:最初的垄断组织主要是通过一些临时的、短期的垄断协议;较为重要的垄断组织包括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和康采恩。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后,混合联合公司成为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跨国公司是国际性的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
3、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随着银行业的集中和垄断,银行的作用发生了变化,由普通的信贷关系的中介人变成了万能的垄断者。垄断的工业资本和垄断的银行资本融合生长而成的资本形式,称为金融资本。 金融资本是通过以下途径建立起来的。第一,垄断的大银行通过贷款或购买股票来控制和支配大工业企业、或通过投资来创办工业企业。第二,垄断的大工业企业渗透到银行业中去。第三,大工业和大银行之间在资本融合的基础上,实现人事结合。
掌握金融资本的少数资本家集团称为金融寡头。金融寡头通过\"参与制\"实现其在经济上的统治。通过\"个人联合\"的方式,实现其在政治上的统治。4、垄断利润。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垄断利润。垄断利润归根到底是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创造的剩余价值。垄断利润主要是通过规定垄断价格来实现的。垄断价格包括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垄断价格的出现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因为:第一,垄断价格的制定,不能远离价值。第二,垄断价格并没有增加价值的总量。第三,通过制定垄断价格所获取的垄断利润,其源泉仍然是剩余价值。
5、垄断和竞争的关系: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第一,因为垄断并没有消除商品经济。第二,大量的非垄断企业仍然存在着激烈的市场竞争。第三,垄断企业(组织)之间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垄断使竞争更加激烈。这表现在垄断的条件下,竞争的目的、竞争的手段、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后果、竞争的范围都发生了变化。6、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垄断和自由竞争相比,其生产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但资本主义的基本生产关系并没有得到根本的变革。具体而言,自由竞争时期的经济基础是资本家个体私有制,而垄断时期的经济基础是社会资本,具体形式是以股份资本为基础的垄断集团私有制;自由竞争阶段是个体资本占统治地位,垄断阶段则是垄断资本占统治地位。从更深层次的经济关系发展趋势来看,从自由竞争向垄断发展过渡,意味着资本主义私有制在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近的方向发展。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对经济的调节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规模的发展,归根到底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的结果。具体而言,第一,仅*私人资本的力量,无法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巨额资本。第二,在一些大规模的公共设施的建设上,私人垄断资本是无能为力或者不愿意投资的。第三,一些大型的、基础性的、前瞻性的科学研究,出是私人垄断资本不愿意涉足的领域。第四,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购买力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造成市场上总供给与总需求的不平衡,需要国家出面调节。第五,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并没有解决。第六,国家用再分配的功能,来调节经济利益关系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国家史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有客观必然性。 [Page]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包括: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即国有资本)、国有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国家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生活的调节。
(1)调节的目标:经济稳定和经济增长、币值和物价的稳定、实现充分就业、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等。
(2)调控方式:一是国家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调节、控制和介入。二是国家对国民经济的间接调节与控制。
(3)调节手段:主要是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个别时候,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还可能出台行政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直接管理。
(4)调节对象:既包括各个微观经济主体,也包括作为整体的国民经济宏观全局。
(5)调节机制: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这也是国家对经济管理和调控以经济手段为主的具体体现。
(6)宏观经济政策: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节,主要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在一定程度上的计划化来实现的。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和实质
(1)历史作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它又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某种阻碍作用。
(2)实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结合在一起的资本主义,其实质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服务的手段,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与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是资产阶级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代表资产阶级总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形式。
三、本章重难点提示
本章要掌握的重点问题有:垄断的形成、垄断组织、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形成;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在经济上和政治上控制国家的手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和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国家垄断资本对经济的调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等。
四、本章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资本主义发展经历了二个阶段是
A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和资本积累阶段
B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和自由资本主义阶段
C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和垄断的资本主义
D垄断资本主义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2、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是
A前资本主义
B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
C垄断资本主义
D后资本主义3、自由竞争和生产集中的关系是
A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
B生产集中引起自由竞争
C自由竞争阻碍生产集中
D生产集中消除自由竞争4、垄断组织形式多种多样,其本质都是
A垄断先进技术
B控制产品生产
C操纵销售市场
D获得垄断利润5. 垄断价格的出现
A违背了价值规律
B否定了价值规律
C使价值规律的作用范围受到了限制
D使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6. 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银行的作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表现在
A银行直接控制了工业生产
B由普通的信贷关系的中介人变成万能的垄断者
C不仅是信用中介,而且是结算中介
D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7. 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并占统治地位是
A资本原始积累的结果
B争夺短缺资源的产物
C生产的资本集中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D资本主义国际竞争的结果8.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调节代表着
A极少数金融寡头的利益
B国有企业的经济利益
C中小资本家的利益
D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9.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资本主义自觉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产物
B资本主义国家力量逐渐增强的表现
C对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反应
D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加剧的必然结果10、把一些在法律和生产上独立的大垄断企业在流通领域上统一起来的垄断组织是
A辛迪加 B卡特尔 C康采恩 D托拉斯11、金融寡头在经济上实现统治的手段主要是
A个人联合 B参与制
C控制新闻出版等宣传工具
D设立\"民间机构\"对政府施加影响12、资本主义国家直接向私人企业订货的形式属于
A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Page]
B国有资本和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
C国有资本和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D国民经济计划的一种方式13、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形式是
A工业资本 B银行资本 C金融资本 D商业资本1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
A通过国家的力量,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B通过国家调节经济生活,创办国有企业,向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过渡。
C通过实行计划化,促进社会生产协调稳定的发展
D通过国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有利于整个社会和全体劳动者的国民收入再分配15、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垄断组织是
A卡特尔 B康采恩 C托拉斯 D混合联合公司16、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是的计划管理的作用是
A可以根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B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缓解其矛盾
C导致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D可以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17、垄断与竞争的关系是
A垄断消灭了竞争,垄断与竞争不相符
B垄断不能消灭竞争,而是与竞争并存
C垄断虽不能消除竞争,但削弱了竞争
D垄断消灭了自由竞争,出现了新的竞争形式
(二)多项选择题
1、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有
A卡特尔 B辛迪加 C托拉斯 D康采恩 E混合联合公司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
A国家政权与私人垄断资本结合在一起的资本主义
B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国家社会主义
C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保证获取垄断利润的手段
D国家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形式
E社会主义最完备的物质准备3、垄断价格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因为
A垄断价格不能完全脱离价值
B全社会的商品价格总额仍然等于商品的价值总额
C垄断利润仍然来源于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其他劳动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
D按垄断价格进行买卖仍然是等价交换
E垄断价格改变的只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4.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竞争主要有
A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
B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
C垄断企业与非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
D非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
E非垄断企业内部的竞争5. 垄断时期竞争的特点是
A目的上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B竞争的手段更加多样化
C竞争更加激烈,更加具有持久性
D竞争采取了更加温和、文明的手段
E竞争的范围更加广泛6. 垄断和竞争的关系是
A垄断是在竞争的基础上产生
B垄断没有也不可能消除竞争
C垄断与竞争并存
D垄断的产生消灭了竞争
E垄断使竞争更加剧烈和复杂7. 垄断价格
A是垄断组织规定的旨在保证最大利润的市场价格
B并未否定价值规律
C划分为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
D由垄断组织随主观意愿而定
E不能由垄断组织随心所欲地制定8.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有
A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融合为一体
B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
C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D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国际范围内的结合
E国家直接掌握全社会一切生产资料9. 国家与私人共有的垄断资本的形式是通过以下途径产生的
A国家购买私人垄断企业一部分的股票
B国外垄断资本投资
C国营企业吸收一部分私人垄断资本的投资
D两个以上的垄断组织联合
E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联合投资兴建企业10、国家控制货币供给量进行宏观经济调节,具体办法有
A调整法定准备金
B由财政部门调整税率和税种
C由中央银行调整对商业银行的贴现率
D由国家金库调整对外投资银行的汇率
E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11、国家通过财政政策对私人垄断资本进行调节,这种财政政策包括
A货币发行量
B财政收入政策
C财政支出政策
D利息率调整
E调整贴现率12、国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表现在
A它并没有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
B资产阶级的国家是资产阶级的统治工具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代表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D不能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E资产阶级国家调节社会经济生活
(三)简答题
1. 垄断利润的来源是什么?2.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具体形式有哪些?
3. 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Page]
4. 垄断价格的形成为什么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四)论述题
1. 试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规模发展的原因。2. 试述垄断和竞争的关系。
第八章 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关系
一、本章内容提要
本章主要阐述的内容有:第一,垄断资本主义对外经济关系,包括资本输出、国际垄断组织的产生和发展、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在领土上瓜分世界的斗争。第二,当代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关系包括资本的国际化和经济的全球化、经济的一体化和地区经济的集团化,垄断资本国际化的实质和发达资本主国家的经济关系、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关系等内容。
二、本章主要知识点提示
(一)垄断资本主义对外经济关系1、资本输出。资本输出是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之,资本输出的必要性在于:第一,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积累了大量和过剩资本,这是资本输出的财力基础。第二这些过剩资本的最佳投放场所在国外,特别是那些经济落后的国家。那里,市场广阔、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低,但资本缺乏,输出资本可以获取较高的回报,并且有利于带动商品输出,有利于垄断资本在海外统治的建立和加强。
资本输出和可能性在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些国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并被卷入世界市场。同时交通运输和通讯的发展、世界范围内信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资本输出提供了可能性。
资本输出的形式,从资本的形态来看,可分为借贷资本的输出和生产资本的输出;从资本输出的主体来看,可分为私人资本的输出和国家资本的输出。
资本输出对输出国而言,具有积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为过剩资本找到了出路,并由此获取了大量的利润;资本输出是输出国控制输入国的重要手段;是扩大商品出口的重要手段;资本输出使金融资本的银行网遍布全球,强化了金融资本在世界经济和政治上的统治地位。但资本输出对输出国而言,也有消极的作用,表现在:输出国成为食利国,国内经济停滞不前,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加深等等。
资本输出对输入国而言,其作用也是双重的。一是能促进这些国家自然经济的瓦解、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生长和发展;二是国外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也会给这此国家带来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资本输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主要有:资本的流向发生了变化,由以前单一方向的输出发展为多方向的输出;在私人资本输出增长很快的同时,国家资本的输出更快;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资本输出更多地用援助的形式。2、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经济的竞争中,逐渐产生国际垄断,并形成国际垄断同盟。为了维持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的统治,获取海外额外利益,资本主义国家还采取了政治的、军事等手段从领土上瓜分世界。
(二)当代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关系
1、资本的国际化和经济的全球化
从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到产业资本的国际化,表明资本国际化的发展促使国际经济关系向浓度和广度扩展,导致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不断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社会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条件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经济全球化到来的经济条件是:第一,新的科学技术在经济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加强了国际经济联系。第二,国际贸易的自由化程度大大提高。第三,国际资本流动的大幅度增加。
经济全球化的内容包括: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和资本的全球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跨国公司成为国际性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2、经济一体化和地区集团化
生产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促进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在这种条件下,对国际经济调节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这就需要建立一定的制度安排,建立相对统一的国际经济秩序,这就是同际经济一体化。[Page]
二战后,对国际经济秩序影响较大的国际经济组织,主要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贸易组织,它们并称为世界经济的三大支柱。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国际经济调节的另一种形式是通过各国政府首脑或负责经济事务的官员举行会谈的方式,如西方七国首脑会议等。
地区经济集团化是资本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当代世界市场剧烈竞争的产物。最有代表性的是欧盟。3、垄断资本国际化和各种形式的国际垄断组织和国际垄断同盟的发展,其实质都是为了谋求垄断资本或国家垄断资本的共同利益。
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来看,现代资本主义世界是美、日、欧三足鼎立的时期,他们之间既有利益一致之处,也有矛盾和争夺。其矛盾和斗争主要体现在贸易、投资和金融三个方面。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则是一种控制与反控制、剥削与反剥削的关系。发展中国家为改变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新秩序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三、本章重难点提示
本章的重点内容包括资本输出的必要性可能性、资本输出的实质和形式;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原因和表现;当代世界经济中国际调节有的形式;国际垄断的实质;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等等。
四、本章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1.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
A各国经济发展计划的一体化
B各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趋同化
C各国经济体制的一体化
D资源配置的一体化2. 欧盟建立的重要动机之一是
A增强与美国抗衡的能力
B增强与东盟抗衡的能力
C提高与日本联合时的身价
D加强援助发展中国家的能力3.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的基本特征是
A既互相控制、又互相反控制
B既互相剥削、又互相反剥削
C既互相利用、又互相反利用
D既互相依赖、又互相斗争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
A国际卡特尔
B国际托拉斯
C国际辛迪加
C跨国公司5.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
A各国民间的国际金融组织
B政府间的国际金融组织
C欧洲的国际资本市场
D西欧北美的国际资本市场6. 自由竞争时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的主要形式是
A资本输出
B劳务输出
C商品输出
D货币输出7. 各国垄断组织从经济上瓜分世界意味着
A金融资本的形成和金融寡头的统治
B资本输出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D国际垄断同盟的形成8.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生产和资本的进一步国际化的特出特点是
A商业资本的国际化
B产业资本的国际化
C借贷资本的国际化
D货币资本的国际化9、二战前的国际分工是
A工业国与原料国之间的垂直分工
B工业国之间的水平分工
C按工艺实现的专业化分工
D按生产阶段实现的专业化分工10、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是
A各国民间的国际金融组织
B拥有海外机构最多的银行
C欧洲的国际资本市场
D联合国的专门机构之一11、跨国公司是由
A联合国有关机构出资建立起来的
B原料出口共同投资建立起来的
C一国的或以一国的垄断组织为主建立起来的
D多个国家的垄断组织共同组织起来的12、冷战结束后,欧共体进一步加快一体化的进程,它于是1993年初转变为
A欧洲自由贸易区
B欧洲联盟
C大西洋经济联盟
D西欧北非经济共同体13、产业资本的国际化是指私人或国家垄断资本
A对国外输出借贷资本
B对国外直接投资兴建生产性企业
C在国外建立金融资本的银行网
D将商品输出到其他国家和地区14、资本国际化逐步扩展的进程是
A从商业资本到借贷再到产业资本的国际化
B从借贷资本到商业资本再产业资本的国际化
C从产业资本到借贷资本再到商业资本的国际化
D从商业资本到产业资本再到商业资本的国际化15、贸易全球化的实现是
A随着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而实现的
B随着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而实现的
C随着国际上的垂直分工发展到水平分工而实现的
D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而实现的[Page]
(二)多项选择题
1. 从资本输出的形态来看,资本输出的形式有
A私人资本的输出
B国家资本的输出
C借贷资本的输出
D生产资本的输出
E商品资本的输出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输出的重要特点是
A私人资本的输出比国家资本的输出增长更快
B在输出流向上发展为多方向输出
C资本输出的附加条件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进一步减少
D国家资本输出更快
E多采取\"援助\"的形式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性的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
A国际卡特尔
B混合联合公司
C经济共同体
D跨国公司
E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垄断同盟4. 殖民地对垄断资本主义的特殊意义是
A原料的供应地
B可*的商品销售市场
C有利的投资场所
D维持霸权地位和建立军事基地的重要条件
E维持和加强国内统治的重要条件5.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输出的必要性在于
A垄断资本存在大量的过剩资本
B国内生产已充分满足,无需继续投资
C利用资本输出可使垄断资本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D利用资本输出可带动商品输出
E借助资本输出可降低成本、扩大市场6. 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
A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B二战前主要是借贷资本和商业资本的国际化
C二战后主要是借贷资本和商业资本的国际化
D二战前主要是产业资本的国际化
E二战后主要是产业资本的国际化7、跨国公司
A是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建立子公司和分支机构的大型垄断企业
B从事生产、销售和金融等各种经营活动
C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为目的
D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性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
E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8、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源配置的国际化,其内容大体可以分为
A生产的全球化
B贸易的全球化
G销售的全球化
D宣传的全球化
E资本的全球化9、地区经济一体化和国际调节的方式有
A自由贸易区
B关税同盟
C经济联盟
D经济合作
E经济政治联合体10、发展中国家的特征有
A生产力水平低,科技教育落后
B经济结构的二元化
C经济成份比较复杂
D经济发展有依附性
E极力争夺世界市场11、战后,最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是
A跨国公司
B七国首脑会议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D世界银行
E世界贸易组织
(三)简答题
1. 简述资本输出的必要性
2. 简述资本输出的可能性
3. 简述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
4. 简述资本国际化和国际垄断同盟的实质
5. 战后资本输出的新特点有哪些。
(四)论述题
1. 试述资本输出的作用
2. 试述经济全球化的条件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
第九章 垄断资本主义历史作用和地位
一、本章内容概述
本章阐述了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存在的二种趋势:即迅速发展和停滞不前的趋势,以及原因;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必然趋势、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
二、本章主要知识点提示
(一)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与地位1、经济发展的两种趋势:迅速发展和停滞不前。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第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二,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相反使竞争更加激烈,竞争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杠杆。第三,资本主义国家对在资本主义制度空话的范围内,对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进行了某种程度的调整,使资本主义的矛盾得以缓和。第四,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竞争也在客观上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经济出现停滞不前的原因是:垄断的出现,使得垄断资本利用其垄断地位获取了大量的垄断利润,这就使得垄断资本在很大的程上失去了自由竞争时期那种扩大生产,追求技术进步的动力。如果技术的进步损害了垄断利润,甚至会出现人为地阻碍技术进步。2、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发展的双重作用:一方面,垄断作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一种形式,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的结果。因此,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在相应的时期内,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相适应的,所以,它也就在相应的时期内和一定程度上对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发展也有消及的作用,表现在:第一,垄断统治使食利者阶层扩大和食利国的形成。第二,垄断统治引起多种危机交织并存。第三,垄断统治强化政治统治和推行改良主义 [Page]
(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1、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更替,总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这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资本主义创造了社会化大生产。而它恰恰成为新的社会的物质技术基础。垄断资本主义尤其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生产全面社会化,同时,资本与管理的社会化也在日益发展。这就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物质条件。
2、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生产力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这一经济规律决定的。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起来的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冲突日益严重,要求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与之适应。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社会化的全面发展,推动了资本的全面社会化,为向社会主义转变准备了日益完备的物质技术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前奏。
3、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资本主义社会国家之间的经济政治是发展不平衡的,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国家将在很长时期中与资本主义国家并存于世界上,资本主义在世界上被社会主义代替将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
三、本章重点提示
本章的重点是:资本主义发展和两种趋势,和垄断资本主义历史地位。难点是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和必然性。
四、本章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1、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社会主义制度代替是
A生产力自身运动规律决定的
B生产关系一定要先例生产力的状况规律决定的
C价值规律决定的
D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的2、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两种趋势的根源是
A垄断统治
B竞争的存在
C资本主义私有制
D资本家追求垄断利润3、对垄断资本家来说,采用新技术的原因是
A减轻劳动者的劳动强度
B提高产品质量
C获得更多的垄断利润
D提高生产效率4、垄断资本主义时期,食利国不断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A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食利者人数不断增加
B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占有和瓜分殖民地
C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增加商品输出
D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增加资本输出5、一般来说,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发生在资本主义链条中
A最坚固和环节
B最复杂的环节
C最薄弱的环节
D最明显的环节6、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是
A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生产资料私有制
B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资本主义
C最终缓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D全世界同时进入社会主义7、垄断资产阶级采用\"福利政策\"的结果
A减轻了对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剥削程度
B能够提高工人其他劳动者的实际工资
C不会降低对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剥削程度
D表明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利益并非对立8、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增大资本输出是形成
A食利者阶层的主要原因
B宗主国的主要原因
C食利国的主要原因
D附属国的主要原因9、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被替代是一个
A短暂的过程
B自然渐变的过程
C历史过程
D生产力发展的自发过程10、资本主义国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允许的范围内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一定调整,这种调整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
A一定的促进作用
B一定的阻碍作用
C极大的促进作用
D彻底解放的作用11、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其解决的根本办法是资本主义制度
A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
B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C不断地自我扬弃
D向国际垄断过渡
(二)多项选择题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自身范围的调整包括
A股份制的出现
B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C从私人垄断到国家垄断
D国际垄断资本和国际垄断同盟的发展
E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2、垄断统治对社会经济政治带来的影响包括
A使食利阶层扩大和食利国形成
B引起多种危机交织并存
C强化政治统治和推行改良主义
D解决了资本主义固有的各种矛盾
E使生产力不再发展甚至倒退3、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两种趋势
A\"滞胀\"趋势
B腐朽趋势
C生产和技术迅速发展趋势
D完全停顿的趋势
E生产和技术停滞的趋势[Page]4、垄断资本主义强化其政治统治所使用的主要手段是
A民主协商的手段
B改良主义的手段
C国民经济军事化的手段
D暴力镇压人民的手段
E不断减轻剥削的手段5、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是
A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C导致社会经济的严重倒退
D引起了新的技术革命的爆发
E使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了停滞的趋势6、垄断资本主义的腐朽性表现在
A生产和技术的发展出现停滞不前的趋势
B食利阶层的扩大
C多种危机交织并存
D强化政治统治和推行改良主义
E要求民主、自由、平等、博爱7、垄断统治导致生产和技术出现停滞不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A可以规定垄断价格
B*商品输出取得高额利润
C*军事力量取得势力范围
D人为地阻碍技术的进步
E垄断组织之间剧烈竞争破坏生产8、垄断资本主义对生产的促进作用表现在
A传统的产业部门
B长期体现出来的
C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来
D一定时期内体现出来
E军事领域体现出来的
(三)简答题
1、 简述垄断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两种趋势2、 简述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发展的双重作用
3、 简述垄断统治对经济发展的双重作用的表现
(四)论述题
1、试述垄断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和停滞不前的原因
第十章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一、本章内容概要
本章主要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分析。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包括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必然性,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社会的联系、共同点的区别。第二,阐述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有基本特征:即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经济运行的计划性、自觉性和比例性,个人消费品的按劳分配的原则,为实现共同富裕而大力发展生产力等内容。
二、本章主要内容提示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具有一种客观的历史必然性。这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关系的状况这一规律所决定的。马克思认为: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的过程,即客观必然的历史过程。由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由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由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再由社会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都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历史发展进程,都意味着社会进步。
进入21世纪后,情况发生了变化,表现在:第一,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发生在比较落后的国家,第二,在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生产力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此同时,生产关系出现了部分调整。而且在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情况下,出现了计划调节的形式。2、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这是因为:要进行一切社会生产关系的履行,要消灭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改造和消灭剥削阶级,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大农业,更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在全社会的范围内,建立新的社会主义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制度和经济制度,同样需要一个逐渐组织和发展的过程。
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要有一个过渡时期。在这个过渡时期中逐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即社会主义公有制。3.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联系、共同点和区别。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概括了两者的联系。(1)生产关系公共所有,(2)各个社会成员的劳动力作为统一的社会劳动力来使用,(3)社会产品中的一部分用作生产资料,另一部分作为生活资料归联合体的各个成员所有,(4)由于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所以,劳动者通过劳动,领取个人消费品,(5)由社会对社会劳动时间进行计划分配,(6)第个人的劳动是直接的社会劳动。
区别: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区别进行了分析。在社会主义阶段,(1)旧的社会分工还存在。(2)对劳动者而言,劳动还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3)分配方式还只能实行按劳分配。(4)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极高的水平,全体成员的需要还得不到满足。对社会主义而言,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使生产力有极大的提高,才能逐步迈向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将是很长的历史阶段,它带着脱胎而来的旧社会的痕迹。[Page](二)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基本特点
1、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消灭剥削。这是因为:第一,一定的所有制是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生产力;第三,公有制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和前提;第四,公有制是实现社会主义国家整体利益、社会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保证,有利于实现三者的统一,克服私有制条件下周期性经济危机和经常出现的社会震荡。
2、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的自觉性、计划性和比例性。
3、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
4、为实现共同富裕而大力发展生产力
三 本章重难点提示
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其重点内容包括: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从社会主义到资本主义的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联系和区别;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原因等。
难点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过渡时期的长期性和20世纪出现的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产生影响的新情况。
四、本章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
A一种自然历史的过程
B一种随机的过程
C一种没有规律的过程
D人们的意志所决定的2、资产阶级创造的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是
A了人阶级
B社会化的生产力
C科学技术
D巨大的社会财富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A消灭剥削
B发展生产力
C实现公有制
D实行按劳分配4、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
A消灭剥削
B发展生产力
C实现公有制
D实行按劳分配5、劳动人民取得政权后首先要
A进行阶级斗争
B实行按劳分配
C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D尽快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6、在国家存在的情况下,社会占有生产资料所采取的形式是
A国家所有制
B集体所有制
C社会所有制
D个人所有制7、按劳分配的对象是
A社会总产品
B生产资料
C生活资料
D社会财富8、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是
A按劳分配
B共同富裕
C公有制
D发展生产力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评价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时
A严格地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
B以生产力为标准
C以道义原则为标准
D不否定其历史作用
E不要剥削者个人对生产关系负责2、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
A总的说不会是一个短暂的过程
B随国家的不同而不同
C经济越发达,过渡时期越长
D经济越落后,过渡时期越长
E现国家状况无关3、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归根到底是
A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比例关系
B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比例关系
C生产总量与消费总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D生产结构与消费需求结构之间的比例关系
E一种相对意义上的比例关系4、制定计划的原则有
A经济计划不是固定不变的指令
B计划应根据经验来补充、发展和修改
C经济计划不是凭主观随意编制的
D经济计划要区分轻重缓急
E经济计划要有根据5、资本主义的分配
A主导方式是按资分配
B实质是对剩余价值的分配
C是按生产要素分配
D是按劳分配
E期他要素参与分配从属于按资分配的需要6、进入20世纪后,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A出现了第三次技术革命
B社会财富急剧增加使劳资关系得到了调整
C在经济运行方面也有机制上的调整和变化
D说明资本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还有一定的生命力
E并未改变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规律7、按劳分配
A在分配之前应对社会总产品进行扣除
B分配的对象是消费资料
C是不同形式的劳动交换
D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
E把公平和效率结合起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8、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包括
A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消灭剥削
B经济运行的自觉性、计划性与比例性
C为实现共同富裕而大力发展生产力
D个人消费品按劳分配的原则
E实现了绝对公平
(三)简答题
1、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社会总产品在分配给个人时应首先进行哪些社会扣除?2、什么是按劳分配中存在的事实上的不公平
3、简述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基本特征[Page]
(四)论述题
1、试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共同点与区别2、试述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的主要原因
相关文章:
- [自考资料]《计算机网络原理》(2018年版)部分习题参考答案
- [自考资料]《管理经济学》(2018年版)教材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 [自考资料]自考“中国法制史”考试大纲太平天国的法律制度
- [自考资料][毛泽东思想概论]知识点 06年4月串讲
- [自考资料]行管资料
- [自考资料]高数(工专)华夏的视频150M
- [自考资料]《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复习要览
- [自考资料]2004年北师大“古代文学作品选(一)”听课笔记
- [自考资料]法学概论串讲笔记
- [自考资料]高数教育(高数一)
相关推荐:
- [自考资料]自考“中国法制史”考试大纲太平天国的法律制度
- [自考资料]行管资料
- [自考资料]高数教育(高数一)
- [自考资料]2006年1月自考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试题
- [自考资料]全国2005年10月高教自考成本会计试题
- [自考资料]全国2005年10月高教自考会计制度设计试题
- [自考资料]全国2005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房地产法试题
- [自考资料]全国2005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财务报表分析(一)试题
- [自考资料]全国2005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国际企业管理试题
- [自考资料]邓小平理论概论冲刺模拟试卷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