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2、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
3、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生产力。
4、生产力自身内在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构成生产力系统的诸要素之间的矛盾和矛盾的不断解决。
5、生产资料是: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的总和。
6、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及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结合方式。
7、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
8、经济规律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客观经济条件主要是指:一定的社会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关系的状况。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ABCDE)
A.即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B.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
C.批判地继承丁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
D.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E.是不断发展的经济科学
2.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与科学性的关系是:(DE)
A.任何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都有阶级性和科学性
B.任何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都有阶级性,没有科学性
C.任何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都有科学性,没有阶级性
D.任何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E.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3.生产工具:(BCD)
A.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的因素
B.在生产资料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C.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状况的主要标志
D.是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
E.在生产中起着最根本的作用
4.生产力:(ABCDE)
A.是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
B.表示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的水平
C.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D.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
E.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5.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包含的生产关系体系是(ABCD)
A.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关系
B.分配关系
C.交换关系
D.消费关系
E.借贷关系
6.生产资料所有制是:(BCDE)
A.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结果
B.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
C.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
D.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首要标志
E.通过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得到实现的
7.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关系中:(ADE)
A.最根本的方面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最根本的方面是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C.生产力对生产关系有重大反作用
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重大反作用
E.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8.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表明:(ABCD)
A.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
B.任何经济规律都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C.人们不能消灭、废除和改造经济规律
D.人们不能创造和制定经济规律
E.人们不能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
三、名词解释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即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它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体系及其发展规律性的科学。
2、劳动:是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的有目的的活动。
3、劳动对象:是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
4、劳动资料:又称劳动手段,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5、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它是任何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
6、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人们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在一定形式下结合起来,创造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产品的过程。 [Page]
7、生产力: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8、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又称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9、生产关系体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建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方面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10、社会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与统一。
11、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12、生产资料所有制: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它是人们在占有生产资料方面所形成的关系,体现着生产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
13、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4、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与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四、简答题:
1.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在一定生产力状况基础之上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②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形成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方面经济关系的总和,也就是社会生产关系体系。③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在于揭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客观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1.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什么要以物质资料生产作为研究的出发点?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要以物质资料生产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是因为:①这是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而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在人类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和存在的,因而要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首先要研究物质资料生产。②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要生存和发展,首先要有生活资料,而生活资料是通过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生产出来的,因而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所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社会经济的研究要以物质资料生产作为出发点。③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类社会只有在物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才会有政治、文化、科技、教育、艺术等等活动的存在和发展。物质产品生产是精神产品生产的基础。正因为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所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以物质资料生产作为研究的出发点。
1.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什么实现了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答:①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它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对于某种特定性质的生产关系,各个阶级都从本阶级利益出发,采取拥护或者反对的态度,因而政治经济学必然具有阶级性。各个不同阶级,都有为本阶级利益服务的、性质不同的政治经济学。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一门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和具有鲜明阶级性的科学,又是一门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它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代表的无产阶级利益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同社会发展方向是完全一致的。
1.4 如何正确看待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①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本质。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整个体系和总体内容来看,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是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经济理论。②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应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无论是重商主义经济学、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还是当代西方经济学,都应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批判其中的糟粕,吸取并改造其中有价值的成分,为我所用。特别是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其理论体系和根本内容是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但是,它在发展和管理社会化大生产,在发展市场经济和实行政府调控,在经济增长与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在实行与发展股份制经济,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方面的思想和理论,对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都具有借鉴意义。 [Page]
1.5 生产力由哪些因素构成的?答:①生产力的涵义。生产力是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它表示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②构成生产力的因素。生产力由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构成,还包括管理等其他因素。人的因素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的劳动者,它是生产中能动的主体要素,在生产中起着最根本的作用。物的因素是指生产资料,它是生产中的客体要素,是生产必需的物质条件。在生产资料中,起着最重要作用的是生产工具,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的最主要标志,也是划分经济时期的主要标志。
1.6 科学技术为什么是生产力?答:①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涵义。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指当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时,便成为生产力。而且生产力越发展,科学技术这一因素的作用越重要。科学技术越是广泛地运用于生产,越是深刻地渗透到生产力的要素中,就越能提高生产力的水平。当代发达国家生产力的发展,主要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所推动的。在当代社会生产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②科学技术渗透在生产力各因素之中。生产力的各构成因素都同科学技术密切联系。科学技术渗 透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中,会引起它们的优化。如新的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技能;可革新、创造出新的生产工具,提高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可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并使劳动对象日益优化;可改进和变革工艺过程,有力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7 什么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关系体系?答:①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也称经济关系,就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它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②生产关系体系。生产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和人的关系,如企业中厂长、经理、工程技术人员、工人等之间的关系。但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不会停止于一次或几次过程之中,而是不断重复和更新的再生产过程,它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从而使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形成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方面的经济关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体系。广义的生产关系就是指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它构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8 怎样理解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答:①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指生产资料归谁所有,是人们在占有生产资料方面形成的关系,体现着生产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从根本方面决定着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是生产关系性质的首要标志。②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总是要通过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诸方面关系得到实现,而且后者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具有反作用。这表现在当它们适应所有制的性质与要求时,会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起巩固和发展的作用;反之,就会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起削弱和瓦解的作用。
1.9 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答: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有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①生产对分配、交换和消费起着决定作用。这种决定作用表现为:一是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对象,生产什么才能分配、交换、消费什么,生产多少才能分配、交换、消费多少;二是生产的社会形式即生产关系决定着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②分配、交换和消费积极反作用于生产。所谓反作用,是指促进或阻碍生产的发展。如果分配、交换和消费适应于生产,就会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在一定条件下,分配、交换与消费对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也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决定作用。 [Page]
1.10 怎样认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①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经常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它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社会生产的发展变化,总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开始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有生产关系相应的发展变化。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一是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过时的生产关系,迟早要被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二是新的生产关系也只有在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才能确立和巩固。三是超越生产力发展要求而人为地建立起来的生产关系,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不可能长久保持下去。
1.11 经济规律为什么具有客观性?答:①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具有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这是因为:第一,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有什么样的经济条件,就会产生与它相适应的经济规律。所谓客观经济条件,主要是指一定的社会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关系的状况。第二,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和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或制定经济规律。经济规律只能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人们虽然可以创造某一种新的经济条件,也可以改变甚至消灭一种原有的经济条件,但是,人们的这种行为不是随心所欲的,必须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要求来进行。②人们应尊重经济规律。正因为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因而人们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按照它的要求办事。人们的行为如果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就会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
1.12 如何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答:①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承认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意味着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只能听凭经济规律的摆布。相反,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②认识经济规律。认识经济规律就是认识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人们对经济规律认识得越全面、越深刻,行动就越自由,就越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在深刻认识经济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对客观存在的经济规律做出科学的表述和概括,才能自觉地熟练地加以运用。③利用经济规律。人们认识经济规律的目的,在于利用规律能动地改造世界。利用经济规律是指人们在认识客观经济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客观规律的运动趋势和要求,制定经济工作的方针和政策,安排自己的经济活动,从而在实践中达到更好地实现经济利益的目的。
1.13 经济规律的特点是什么?答:经济规律与自然界规律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①经济规律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自然规律是完全离开人们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而经济规律主要是人们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运动的规律,离开了人们的经济活动,也就不存在经济规律。②多数经济规律具有历史性。自然规律大多是长久不变的,而绝大多数经济规律只在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发生作用,因为经济规律只在一定的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一旦这种经济条件消失,这些经济规律就随之消失。③在阶级社会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都有阶级背景。这是因为,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总会直接涉及到某个阶级或集团的利益,所以不同阶级对发现和利用经济规律的态度是不相同的。
五、论述题
1.1 政治经济学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答:①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而逐渐形成的。16世纪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当时由于商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于是出现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第一个学派重商主义。从17世纪中叶起,工场手工业逐步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形式,代表产业资本家利益的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应运而生。进入19世纪3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开始尖锐化,产生了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并逐步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占据统治地位。②空想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在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和庸俗政治经济学开始形成的同时,还产生了代表被压迫、被剥削阶级利益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空想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在抨击和揭露资本主义制度弊端和矛盾方面虽然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但它把实现社会制度的变革寄希望于资产阶级的开明之士,终究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19世纪中叶,产生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是当时时代的客观要求,它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一切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揭示了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解决了前人未曾解决的问题,使政治经济学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断发展的经济科学,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 [Page]
1.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如何创立和发展的?答: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的条件和理论来源。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已逐渐成熟,无产阶级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登上政治舞台并进行强大的工人运动的理论表现。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 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它们当中的科学因素。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使政治经济学发生了根本变革。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阐明了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生产、交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品分配的规律。它第一次指明生产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根本最本质的关系,第一次指明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不是物,而是物掩盖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关系。马克思创建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深刻揭示了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秘密。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实践的科学和发展的科学,它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和经济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而不是封闭的、静止的、凝固的学说,不能用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的态度对待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需要有大的发展,需要科学地回答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需要有新的经济思想与理论,特别是面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需要创建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1.3 为什么政治经济学必须结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来研究生产关系?答:①政治经济学必须紧密结合生产力研究生产关系。这是因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在社会生产方式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决定了政治经济学必须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来研究生产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从理论上弄清生产关系变化的原因,以及新的生产关系取代旧的生产关系的必然性。②政治经济学必须紧密结合上层建筑研究生产关系。一定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该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辩证统一关系。二者之间的这种辩证关系决定了政治经济学必须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中来研究生产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认识生产关系变化和变革所需要的社会条件,才能适时地改革上层建筑,以适应生产关系发展的需要。
1.4 怎样理解劳动过程的三个简单要素?答:①劳动过程的三个简单要素。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简单要素,即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劳动是指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有目的的活动。劳动对象是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资料又叫劳动手段,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人的劳动是生产中能动的主体要素,劳动对象 和劳动资料的总和叫生产资料,它是生产中的客观要素。②劳动者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是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的原因。这是因为它们是劳动过程最一般、最抽象、最基本的,从而最具有普遍性的要素。任何社会的劳动过程都必须具备这三个基本要素,否则根本不可能进行物质生产活动。③劳动过程的其他新要素。随着社会生产和劳动过程的发展,会在简单要素的基础上,逐步加入某些新的要素,如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经济信息等,它们是现代化大生产劳动过程必不可少的要素。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就是以上诸要素在一定形式下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物质产品的过程。 [Page]
1.5 怎样认识生产力发展的动力?答:①生产力具有内在发展的动力。这种动力就在于构成生产力系统的诸要素之间的矛盾以及矛盾的不断解决。这些矛盾如生产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不适应劳动者的新需要的矛盾、劳动者未能掌握新的科技新的工具的矛盾、新旧生产资料之间不配套和不协调的矛盾、劳动者之间由于在技术和知识等素质上的差异而在生产过程中互不适应不协调的矛盾,等等。生产力诸要素之间的这些内在矛盾不断出现和不断解决,是一个无穷尽的过程,是推动整个生产力系统不断自我更新和发展。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有巨大的反作用,它能推动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但是这种反作用只是生产力发展变化的外部原因或重要的社会条件,而不是生产力发展变化的内因。正因为生产力有其自身内在的发展动力,因而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时,生产力并非完全停滞不前,生产力的发展并非完全依靠新的生产关系的推动。
1.6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答: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两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它们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对立统一关系。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决定有什么样或要求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人类社会各种生产关系的更替和发展,都是由一定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的。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即一定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不变的前提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会在某些环节或方面,出现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情况。这就要求调整生产关系。其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所能变化的程度。生产关系必须而且只能适应生产力现有状况而发展变化,若人为过早地变革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状况,反而不利于甚至阻碍或破坏生产力的发展。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重大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在:生产关系的变革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应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若生产关系滞后或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归根结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1.7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答: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就是运用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来揭示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本质及其发展运动的规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 就是把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制度的变革,看做是客观必然的历史过程。对一定社会经济制度及其变革的评价,要遵循生产力标准。②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要运用科学的抽象法,这就是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和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③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逻辑方法是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按照经济范畴的逻辑关系,从比较简单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逐步上升到比较复杂的具体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阐明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逻辑发展进程。历史方法是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时,按照 历史发展的真实进程来把握其规律。④借鉴现代科学和经济方法。政治经济学研究应运用和借鉴现代自然科学的某些方法,如数学方法、系统分析方法,以及运用信息论、控制论、协同论、耗散结构论等方法论。同时还可借鉴和运用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些方法,如实证分析、均衡分析、边际分析、总量与个量分析、静态和动态分析方法等。 [Page]
1.8 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何重要意义?答: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强大思想武器。它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及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的根源,揭示了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代替和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旦和工人运动相结合,教育了人民,掌握了群众,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成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强大思想武器。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理论基础。它揭示了有关社会化大生产的某些一般规律,特别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及其运行机制,它还揭示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有利于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而且有利于我们在认识和掌握经济规律的基础上,自觉制定和执行反映经济规律要求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和政策,保证经济体制改革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繁荣和发展。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改造世界观的强大思想武器。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科学地阐明了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客观规律。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能使我们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清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树立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的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资料(二)
第二章 商品和货币
一、单项选择题
1、商品生产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
2、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是:商品经济。
3、凡是商品一般都是:人们劳动的产品。
4、商品价值是:抽象劳动的凝结。
5、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6、商品生产者实现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必须通过:商品的销售。
7、商品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8、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是:价值规律。
9、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10.市场竞争产生的经济条件是:商品经济。
二、多项选择题
1.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BE)
A.私有制的出现
B.社会分工
C.劳动生产率提高到剩余产品的出现
D.通过市场配置社会资源
E.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2.商品经济成为占统治地位经济形式的社会有(DE)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E.社会主义社会
3.商品和劳动产品的相互联系是(BD)
A.商品和劳动产品都具有价值属性
B.商品和劳动产品都具有使用价值属性
C.凡是劳动产品都是商品
D.凡是商品一般都是劳动产品
E.商品和劳动产品都是用于交换的物品
4.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相互关系是(BC)
A.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基础
B.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C.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D.价值是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
E.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5.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CE)
A.私人劳动 B.简单劳动
C.具体劳动 D.社会劳动
E.抽象劳动
6.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是(ADE)
A.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B.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
C.形成商品使用价值的劳动
D.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
E.生产商品劳动的社会属性
7.商品的价值量与(BC)
A.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反比
B.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
C.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D.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E.生产该商品的个别劳动耗费成正比
8.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相互关系是(ABDE)
[Page]A.货币流通是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
B.货币流通是由商品流通引起的
C.商品流通是由货币流通引起的
D.货币流通为商品流通服务
E.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
9.市场经济是 (ACDE)
A.配置社会资源的一种方式
B.生产者之间劳动交换的一种形式
C.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D.从微观方面优化资源配置
E.在商品经济发展到普遍化阶段出现的
10.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各自配置社会资源的领域是(AD)
A.市场经济从微观方面配置社会资源
B.市场经济从宏观方面配置社会资源
C.计划经济从微观方面配置社会资源
D.计划经济从宏观方面配置社会资源
E.计划经济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配置社会资源
11.统一的市场机制主要包括(ABC)
A.价格机制 B.供求机制
C.竞争机制 D.保障机制
E.就业机制
三、名词解释
1、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劳动产品。
2、商品生产: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
3、商品交换:是商品的相互让渡或买卖。
4、商品经济: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5、社会分工:是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的分工。
6、使用价值:是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体现了商品的自然属性。
7、价值:是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它体现了商品的社会属性。
8、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9、抽象劳动: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10、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11、个别劳动时间:是生产某种商品的各个商品生产者各自花费的劳动时间。
12、社会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量。
13、个别价值: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所形成的价值量。
14、劳动熟练程度:是指劳动经验的丰富程度和劳动技术水平的高低程度。
15、劳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劳动消耗的程度。
16、简单劳动:是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
17、复杂劳动:是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
18、劳动生产率:指劳动的生产效率或能力。通常由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单位产品所耗费的时间来表示。
19、社会劳动:是指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提供给社会的,构成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其劳动具有社会性质。
20、私人劳动:是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按照自己私人的利益和要求所进行的,其劳动具有私人性质。
21、价值形式: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即交换价值。
22、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3、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24、价格标准:是指包含一定重量贵金属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
25、货币流通:是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
26、商品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27、货币流通规律:是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过程中所需货币数量的规律。
28、铸币:是由国家铸造的,具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和面额价值的金属货币。
29、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它代表贵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30、通货膨胀:是纸币发行量超过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实际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纸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现象。 [Page]
31、价值规律:是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规律。
32、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渠道或领域。
33、市场经济:是社会资源配置的—种方式,它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34、市场机制:是市场的各种要素,包括价格、供求、竞争等要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各自发挥功能,又共同发挥功能的有机联系。
35、价格机制:是通过市场价格变动与供求关系变动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而发挥作用的机制。
36、供求机制:是商品的供求关系与价格、竞争等因素之间相互制约和联系而发挥作用的机制。
37、竞争机制:是市场竞争与价格、供求等因素之间相互制约和联系而发挥作用的机制。
38、市场调节:是指市场机制的调节,即通过市场机制调节社会经济的运行,最终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
四、简答题
2.1 什么是商品经济?答:①商品经济的内涵。商品经济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②商品经济是与自然经济和产品交换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自然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它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自身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自然经济存在于整个原始社会历史时期,并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产品交换经济是直接通过生产者或经济单位之间所生产的产品的交换而进行经济联系的经济形式,它存在于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是具有不同经济利益的生产者或经济单位之间,通过等价交换而相互交换劳动和进行经济联系的一种经济形式。商品经济存在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它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是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
2.2 商品有哪些特点?答:①商品的涵义。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劳动产品。②商品的主要特点是:第一,一个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是对人们有用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物品。第二,有用物品要成为商品,一般是人们劳动的产品。第三,有用的劳动产品要成为商品,必须是满足他人或社会消费需要的产品。第四,有用的劳动产品,只有通过市场交换去满足人们的消费需要,才成为商品。
2.3 商品所具有的二因素是什么?答: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劳动产品,它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①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或者说是物品的有用性。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千差万别的,不同物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同一物品 可以具有多种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本身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并不反映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②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价值是商品中无差别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价值的实体就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可按照一定比例相交换,就是因为它们都具有价值。商品的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不同商品所包含的价值,只有量的差别,因而可以互相比较。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可以形成价值,但不意味着一般人类劳动本身就是价值。只有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一般人类劳动才形成价值。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的最本质的因素。
2.4 如何理解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相互关系?答: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的对立统一体,两者的相互关系是既相统一,又相矛盾。①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二者的统一性,集中表现在二者统一于商品价值之中。②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这中矛盾表现在: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互相排斥的。一切商品,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是为了获取其价值,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为了获取其使用价值。商品生产者为了占有商品的价值,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将它让渡给消费者。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不能既占有商品的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所以,商品二因素是互相排斥和矛盾的。③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矛盾的解决。这个矛盾只有通过市场交换,使生产者实现了价值,消费者获得了使用价值,才能得到解决。 [Page]
2.5 怎样理解劳动二重性?答: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①具体劳动是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具体劳动过程是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物质,使之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它是人类社会维持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生产商品劳动的自然属性。②抽象劳动是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商品价值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实际上就是抽象劳动的凝结,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实体。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抽象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生产商品劳动的社会属性。
2.6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是怎样的?答: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矛盾统一的关系。①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相统一的。商品生产者在从事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支出了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②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有差别、有矛盾的。第一,具体劳动是从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某种特定的有用性和具体形式来考察的,而抽象劳动是抽掉了劳动的有用性和具体形式,单纯从劳动是人类的脑力和体力支出来考察的。第二,生产各种商品的劳动,从具体劳动来看在性质上是不相同的,从抽象劳动来看在质上是相同的,只存在量的差别。第三,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2.7 怎样确定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答:①什么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两个条件所决定。第一,由生产的客观标准条件,即由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所决定。这就是指现时某一生产部门中大多数同类商品的生产所使用的生产资料条件,以及所达到的技术装备水平。第二,由生产的主观标准条件,即由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平均的劳动强度所决定。
2.8什么是货币的本质?答:①货币的本质。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②货币与其他商品的区别。货币的本质表明,货币也是一种商品,它与一般商品同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但货币同其他各种商品又有区别。一方面,其他商品的价值要通过与货币相交换才能表现出来,而货币则是作为价值的代表,可以表现其他各种商品的价值。另一方面,一般商品只具有由它的自然属性所决定的某种特殊的使用价值,而货币除了这种特殊使用价值外,还具有由于它作为一般等价物而产生的使用价值和特殊职能。
2.9 什么是货币流通规律?答:①货币流通规律就是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过程中所需货币数量的规律。②决定流通中货币数量的因素。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取决于三个因素,即流通中待售的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前两个因素的乘积就是商品价格总额。③货币流通规律的公式。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变化,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次数)成反比变化。货币流通规律用公式表示为: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总量×商品价格)÷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次数)④纸币流通规律是以金属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纸币的发行量,以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
2.10 市场经济为什么不是资本主义经济?答:①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区别。市场经济是现代社会(包括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是与商品经济密切相联系的经济范畴,它本身并不具有特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属性,不存在姓“资”还是姓“社”问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市场经济是出现于商品经济发展到普遍化的阶段,这时市场才能对社会资源的配置起到基础性作用,而进入这一阶段之时,正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形成之日,这就有可能误认为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实际上,市场经济只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它本身并不等同于资本主义制度。②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结合。市场经济总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制度中存在和运行,与该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相结合,为该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市场经济,是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相结合,并为资本主义经济服务的。 [Page]
2.11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答:①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商品经济是在社会分工条件下,具有不同经济利益的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和进行经济联系的一种经济形式。作为劳动交换和经济联系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与自然经济和产品交换经济相对应的。而市场经济是社会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它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将社会资源配置到社会需要的部门。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是现代社会的两种资料配置方式。②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联系。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没有商品经济就没有市场经济。但是,市场经济不能与商品经济及市场简单地相等同,因为市场经济的存在意味着市场对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起着基础作用,这要以商品经济发展为普遍的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为前提条件。概括地说,市场经济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2.12 市场机制和市场调节的关系是怎样的?答:①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是市场的各种要素,包括价格、供求、竞争等要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各自发挥功能,又共同发挥功能的有机联系。市场的各种要素,一般又称之为市场的各种机制,如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它们的联系和作用,构成统一的市场机制,其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②市场调节就是市场机制的调节。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社会资源配置的方式,它对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就意味着市场调节作用的发挥。而市场调节作用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的。所以,市场调节是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市场机制的相互制约与相互联系,调节社会经济的运行,从而最终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2.13 如何理解供求机制的功能和起作用的条件?答:①什么是供求机制。供求机制是指商品的供求关系与价格、竞争等因素之间相互制约和联系而发挥作用的机制。供求关系受价格和竞争等因素的影响,而供求关系的变动,又能引起价格的变动和竞争的开展。②供求机制的功能。供求机制对社会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具有重要功能。供求机制可以调节商品的价格,调节商品的生产与消费的方向和规模;供求结构的变化能调节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变化。③供求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供求机制起作用的条件是,供求关系能够灵活地变动,供给与需求背离的时间、方向、程度应当是灵活而适当的,不能将供求关系固定化。供求关系在不断变动中取得相对的平衡,是供求机制作用的实现形式。
五、论述题
2.1 如何理解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答: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基本条件: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存在。社会分工是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出现的。社会分工是指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的分工。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发展,形成了专门生产各种不同产品的生产者或经济单位,各行各业的生产者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要互通有无,取得对方的产品,从而产生了相互交换产品的要求。社会分工越是发展,生产专业化的程度越高,交换的范围越是扩展。②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这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者,各自都是具有自身经济利益的经济主体,各个经济主体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在彼此发生经济联系和相互交换产品时,要求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因而,劳动产品便必然采取商品的形式,产品的生产和交换便采取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形式,从而导致商品经济的产生。这个决定性条件,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是伴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生而出现的。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不同的所有者和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企业之间,也存在商品经济关系。
2.2 劳动二重性理论为什么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本枢纽?答: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理论之所以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因为:①劳动二重性理论把劳动价值理论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之上。劳动二重性理论,论证了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从而说明了生产各种商品的劳动的具体形式各不相同,却可以在量上相互比较,从根本上论证了商品价值的本质。②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基础。马克思在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基础上,论证了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在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时,转移了生产资料原有的价值,而抽象劳动却创造出新的价值,正是在这个新价值中,包含着被资本家所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从而创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③劳动二重性理论还为一系列重要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马克思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出发,在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进而创立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理论、资本主义地租理论,等等,从而建立起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Page]
2.3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客观规定有何意义?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客观规定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是: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变化。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关系到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如果商品生产者生产单位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商品的个别价值小于社会价值,而商品是按照 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量进行交换的,他就可以获得较多盈利,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反之,如果商品生产者生产单位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商品的个别价值大于社会价值,而商品仍按社会价值进行交换,他生产商品时所多耗费的劳动就不被社会所承认,他就可能亏本或破产,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③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长短,对商品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日益提高,生产单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会趋于缩短。这样,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便会逐渐降低,商品生产者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商品数量不断增多,从而推动商品经济日益发展。
2.4 怎样理解商品价值量的决定?答: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应从三方面来理解:①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所实际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所决定,否则,同种商品就不会有同一的价值量。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②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以简单劳动为尺度。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所生产的各种商品,其价值量的确定,是通过把一定量的复杂劳动换算为多倍的简单劳动来实现的。③商品价值量的决定与劳动生产率的变化相关。劳动生产率越高,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就越多,但所形成的价值总量却不变,从而平均到单位产品内的价值量就越少;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2.5 怎样认识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答:简单商品经济的矛盾是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①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形成的条件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分工。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每个商品生产者作为私有者,他的劳动是按照自己私人的利益和要求进行的,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在社会分工存在的条件下,各个商品生产者都需要同其他商品生产者交换所生产的商品,他们的劳动都是提供给社会的,构成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因而他们的劳动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②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不符合社会需要,全部卖不出去,他的劳动就不被社会所承认,私人劳动就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二是如果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只卖出去一部分,或者他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私人劳动就会有一部分不被社会所承认,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③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之所以是以个体私有制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的原因。这是因为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能否转化为社会劳动,或者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社会劳动,决定着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的地位,以及盈利或亏损的程度,决定着他们发财致富或亏损破产,从而决定着他们在两极分化中的命运。
2.6 货币起源和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答: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价值形式长期发展的结果。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①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是偶然地简单地表现在和它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这另一种商品起着等价物的作用。②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其他一系列与之相交换的商品上,这一系列商品就是特殊等价物。③一般价值形式。即一切商品的价值统一表现在某一种与它们相交换的商品上,这种商品就是一般等价物。④货币形式。即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统一表现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上,这种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成为货币。从价值形式发展过程可以看出,货币既不是聪明人的发明,也不是人们协商的产物,而是商品交换和价值形式发展的产物。 [Page]
2.7 货币的职能是什么?答:货币的本质体现在它的职能上,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五种职能。①价值尺度。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是指货币是衡量和计算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商品的价值用货币来表现就是商品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②流通手段。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是指货币起着商品交换媒介的作用。③贮藏手段。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是指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可购买任何商品,因而货币就成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可以贮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④支付手段。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是指商品赊购到期偿还货款,以及支付租金、工资、利息、税款时,货币所起的作用。⑤世界货币。货币的世界货币职能是指货币越出一国的范围,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货币的五种职能的排列顺序,大致反映了它们产生的顺序及期相互关系。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是货币一产生就具有的职能,其他职能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逐渐相继产生的。
2.8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表现形式是什么?答:①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概括地说,价值规律就是商品按照 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②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但受商品供给与需求关系的影响,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时,价格就降到价值以下;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就涨到价值以上。所以,随着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价格总是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这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③商品价格围绕价值波动,价格与价值经常不一致,并不违背价值规律,不表明价值规律失去作用。这是因为,第一,商品价格波动的中心是价格,价格变动总是以价值为基础,价格波动的幅度不会偏离价值太远。第二,从较长时期和全社会总体来看,商品总价格与总价值相等,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相一致。
2.9 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什么?答: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三方面作用:①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这个作用是通过价格围绕价值的变动,使商品生产者在利益驱动下调整自己的生产方向和规模,从而自发地调节着社会资源的配置。②价值规律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因为,商品生产者为了使其所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以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和在竞争中取胜,便力求采用先进技术,改进生产方法,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这是因为,生产条件好的商品生产者,劳动生产率较高,其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从而有可能发财致富。而那些生产条件差的商品生产者,劳动生产率比较低,其商品的个别价值可能大于社会价值,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从而有可能亏本,甚至破产。这就会引起商品生产者的贫富两极分化。
2.10 价格机制的功能和起作用的条件是怎样的?答:①价格机制的内涵。价格机制是通过市场价格变动与供求关系变动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而发挥作用的机制。价格形成的基础是价值,但价格又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而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此外,价格还受纸币发行量、国家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影响而变动。正因为价格变动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价格能够比较综合地反映社会经济运行的状况,向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传弟各种信息,成为调节经济运行的有力杠杆,从而发挥价格机制的作用。②价格机制对社会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具有多方面功能。价格机制可以调节生产和投资的方向及规模,从而调节资源的配置;调节商品供求关系;调节消费需求方向和结构;调节收入分配;调节技术进步和经营管理。因而起着推动和引导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③价格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是,价格与价值既相背离又趋于一致。价格应围绕价值波动,不是始终固定不变,而且价格与价值相背离的时间、方向、程度应当是灵活而又适当的,否则价格机制不可能发挥其调节功能。 [Page]
2.11 竞争机制有什么功能?它起作用的条件是怎样的?答:①竞争机制的涵义。竞争机制是市场竞争与价格、供求等因素之间相互制约和联系而发挥作用的机制。在一个生产部门内部的竞争,主要是围绕商品的质量和价格而开展的。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竞争,主要是围绕资源配置的流向而展开的。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竞争,主要是围绕资源配置的流向而展开的。此外还有买者之间的竞争,以及买者与卖者之间的竞争等等。竞争会引起价格和供求关系的变动,而价格和供求关系的变动,反过来又会引起竞争。②竞争机制对社会经济运行和发展具的的功能。它能够促进企业改进生产技术,加强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改善消费服务;它有利于打破地区和部门分割,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交流;它有利于实行优胜劣汰,增强经济活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③竞争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其条件主要是企业必须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竞争主体,使企业在竞争中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和承担各种风险。同时要有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市场规则和价格体系,消除各种垄断行为。
2.12 商品价值为什么体现着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答:①价值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不同商品,之所以能够按照一定量的比例相交换,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共同的可以互相比较的东西,这种共同的东西,在质上是相同的,从而在量上才可以互相比较。这种共同的同质的东西,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任何商品都是人类劳动的产品,它们的内部都包含着一定数量的人类劳动。这种人类劳动是指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这种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就形成商品的价值。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可按一定量的比例相交换,就是因为它们都有价值。商品的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不同商品所包含的价值,只有量上的差别,因而可以互相比较。所以,价值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②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可以形成价值,但不意味着在任何情况下一般人类劳动都形成价值,只有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一般人类劳动才形成价值。劳动形成价值,是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的一种社会形式。任何有用物品都具有使用价值,但是,只有当有用物品作为商品时,才具有价值,可见,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资料(三)
第三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一、单项选择题
1、资本总公式是:G—W—G’。
2、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3、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4、准确反映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概念是:剩余价值率。
5、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6、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7、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是:资本积累。
8、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是:单个资本增大的两条途径。
9、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矛盾。
10、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过程中实现的。
二、多项选择题
1.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是(ABD)
A.自行增殖的价值
B.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C.一定的物品
D.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一种剥削关系
E.一定数量的货币
2.剩余价值(ABE)
A.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所创造的
B.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C.是由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所创造的
D.体现着商品经济的一般经济关系 [Page]
E.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3.按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将资本划分为(BD)
A.固定资本 B.不变资本
C.流动资本 D.可变资本
E.流通资本
4.资本家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是(BD)
A.超额剩余价值生产 B.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C.降低雇佣工人工资 D.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E.提高工人劳动强度
5.资本家获取绝对剩余价值的方法是(BD)
A.提高劳动生产率 B.延长工作日
C.改进生产技术 D.提高劳动强度
E.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6.决定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原因是(CE)
A.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B.增加供给以满足消费需求
C.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
D.为了发展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E.资本主义竞争规律的强制压力
7.相对过剩人口(BCD)
A.产生的原因是人口的增长超过生产的增长
B.产生的原因是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
C.是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
D.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E.是相对于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而出现的过剩
8.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所决定的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是:(ABC)
A.单个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有计划性与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
B.生产无限扩大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C.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D.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矛盾
E.各个资本家集团之间争夺剩余价值的矛盾
三、名词解释
1、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在进行生产劳动时运用的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2、劳动过程:是劳动者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即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改变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创造出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
3、价值形成过程:价值形成过程既是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又是物化劳动即生产资料的旧价值转移过程。
4、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
5、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部分,它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6、必要劳动时间:是雇佣工人用于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
7、剩余劳动时间:是雇佣工人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
8、资本:是自行增殖的价值或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9、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
10、可变资本:是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殖。
11、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它表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其公式为m’=m/v。
12、绝对剩余价值:是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13、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14、超额剩余价值:指个别资本家由于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获得的剩余价值。
15、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16、计时工资:是按工人的劳动时间支付的工资。
17、计件工资:是按工人生产的产品的数量或所完成的,工作量支付的工资。
18、血汗工资制度:是通过科学的操作研究,极大地提高劳动强度,以加强对工人剥削的工资制度。 [Page]
19、名义工资:是指工人把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时所得到的货币工资。
20、实际工资:是指工人用货币工资所能购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
21、社会再生产:是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生产过程。
22、简单再生产:是生产规模不变的再生产。
23、扩大再生产:是扩大原有生产规模的再生产。
24、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再生产只是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
25、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指资本家不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而是把其中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新的资本,用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26、资本积累:是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或者说,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27、资本积聚:是由资本积累所引起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增加。
28、资本集中:是指众多分散的中小资本通过互相合并而成为少数大资本。
29、资本技术构成:是反映技术水平的一定数量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比例所形成的资本构成。
30、资本价值构成:是由一定数量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所形成的资本构成。
31、资本有机构成:是由资本技术构成所决定,并且反映着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32、相对过剩人口:是相对于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需要来说,劳动力的供应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从而形成相对的过剩的人口,即失业人口。
33、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是揭示资产阶级的财富积累同无产阶级的贫困积累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的规律。它的基本内容是: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社会财富日益在资产阶级一端积累;与此同时,贫困在无产阶级一端积累。
34、资本原始积累: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初期,用暴力手段剥夺直接生产者,使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过程。
35、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四、简答题
3.1 货币与资本的区别以及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什么?答:①货币与资本的区别。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是有本质区别的。作为货币的货币,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它不会发生价值的增殖。而作为资本的货币,在运动中能发生价值增殖,带来剩余价值,这时货币就转化为资本。资本是自行增殖的价值,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②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劳动力成为商品。价值的增殖,货币向资本的转化,关键在于货币所有者必须在市场上购买到一种特殊商品,它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其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通过对它的使用,能够创造出比它自身价值更多的价值,从而使价值得到增殖,货币才能转化成为资本。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因为劳动力这个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通过对劳动力的使用不但能创造出新的价值,而且能创造出大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大于的部分就是剩余价值。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3.2 货币转化为资本和剩余价值的生产为什么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答:剩余价值的产生,货币到资本的转化,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之所以不在流通领域,是因为价值的增殖是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的使用即工人的劳动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的价值。之所以离不开流通领域,是因为价值的增殖以流通领域劳动力商品的购买为前提,而且还要通过流通领域出卖商品才能实现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产生必须在流通领域,又必须不在流通领域,这是解决资本总公式G-W-G’矛盾的条件。
3.3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是什么?答:①什么是劳动力。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于人的身体中并在进行生产时就运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任何社会劳动力都是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②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有两个条件:第一,劳动者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力;第二,劳动者丧失了维持生存的一切物质条件,除劳动力外一无所有,必须靠出卖劳动力为生。这两个基本条件不是任何时代都具有的,只是伴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才形成的。 [Page]
3.4 绝对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答:①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生产技术水平和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这种提高剩余价值率的方法,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生产。②实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原因。资本家之所以能够采取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是因为工作日可以在一定界限内伸缩。工作日的最低界限必须大于必要劳动时间;工作日的最高界限取决于生理和道德两个因素。生理因素是工人在一天中用于吃饭、睡眠等满足生理需要的时间;道德因素是工人用于家庭生活、文化活动、社会交往的时间。正因为工作日长度可以在最低界限和最高界限的范围内变化,因而资本家就可能利用延长工作日的办法生产绝对剩余价值。
3.5 怎样认识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答:①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率先采用先进技术,提高了劳动效率,使产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仍按社会价值出售商品而获得的更多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劳动时间。②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每个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而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是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首先采用先进技术的个别资本家获得的;而相对剩余价值是所有资本家获得的。个别资本家通过采用先进技术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所获得的超额剩余价值是暂时的,一旦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都提高以后,个别资本家所获得的超额剩余价值就会消失,而所有的资本家却能长久稳定地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3.6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怎样的关系?答:①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这两种方法即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是在生产技术水平和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②这两种方法既相联系又相区别:1)两者的本质和结果是一致的,它们都延长了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增加了剩余价值量,提高了剥削程度;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3)两者的物质基础不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在资本主义初期,生产技术水平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增加剩余价值的主要方法。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日益成为增加剩余价值的主要方法。
3.7 怎样理解资本的本质?答:资本表现为货币、生产资料等物,但物自身并不天然就是资本。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只有它们被用做剥削雇佣工人的手段从而带来剩余价值时才成为资本。所以,资本本质上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马克思指出: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作为直接生产者的财产,不是资本,它们只有在同时还充当剥削和统治工人的手段的条件下,才成为资本。
3.8 资本主义的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有何区别与联系?它们的变动趋势是怎样的?答:①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区别。名义工资即货币工资,是指工人出卖劳动力所得到的货币数量。实际工资是指工人用货币工资实际买到的各类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②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联系。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有密切的联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两者变动是一致的,即名义工资越高,实际工资也就越高,反之亦然。但两者的变动也经常不一致,即名义工资不变甚至提高,而实际工资却可能降低,这是因为,实际工资的水平不仅取决于货币工资的高低,还取决于物价的高低。如果名义工资不变,物价上涨,或者名义工资的提高赶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实际工资就会下降。③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变动趋势。资本主义工资的变动趋势是,名义工资一般呈上升趋势,实际工资有时提高有时降低,从长其看是提高趋势。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比实际工资提高得更快,因而在实际工资提高的同时,剥削程度仍会加重。 [Page]
3.9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的条件是怎样通过资本原始积累形成的?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什么?答:①建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需具备的条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社会经济条件:一是有大批的一无所有的自由劳动者;二是大量货币财富在少数人手中的积累,他们有条件雇佣大批工人,进行规模较大的资本主义生产。这两个条件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上,是通过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形成的。②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资本原始积累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的初期,资产阶级运用一系列暴力手段,剥夺小生产者,并使他们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对本国和殖民地的劳动人民进行十分残酷的剥夺过程,通过这种社会暴力,加速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所需要的上述两个条件的形成,促进从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它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
3.10 资本积累为什么具有客观必然性?答:①资本积累的涵义。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指资本家不是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而是将其中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叫做资本积累。②资本积累的必然性。这是由以下两方面的原因决定的:1)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决定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为此,除提高剥削程度外,必须不断增加自己的资本总额,这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2)资本主义的竞争规律作为一种强制力量,也迫使资本家必须不断进行资本积累,以扩大生产规模和增强竞争能力。可见,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
3.11 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如何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答:①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关系。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情况下,资本家从工人身上剥削来的剩余价值,不是全部用于个人消费,而是有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叫做资本积累。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惟一源泉,资本积累又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②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剥削实质。从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可以看出,资本积累过程中的追加资本完全来源于剩余价值,即来源于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资本家总是通过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来源,以便进一步扩大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
3.12 资本积累受哪些因素影响?答:资本积累的速度与规模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包括:①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剩余价值率越高,同量可变资本获得的剩余价值越多,越能进行积累。②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当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商品的价值就会降低,便会从多方面影响资本积累的规模。③所使用的资本和所耗费的资本之间的差额的增大。所使用的资本就是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全部劳动资料的价值,所耗费的资本则是指每次生产过程中实际耗费的资本便形成一个差额。这个差额越大,意味着有更多的折旧基金可暂用于资本积累。④预付资本量的大小。在剩余价值率一定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不变时,预付资本量越大,可变资本也越大,取得的剩余价值就越多,积累规模因而也越大。
3.13 什么是资本有机构成?资本有机构成为何有不断提高的趋势?答:①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的构成应从两方面来考察。从物质形态看,资本是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所构成,它们之间的比例是由生产的技术水平决定的,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从价值形态看,资本又是由一定数量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的,它们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有机联系,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价值构成,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动通常反映技术构成的变动。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所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 资本的有机构成,可用公式C:V来表示。②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原因。其原因一是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二是迫于竞争的外在压力。这两个原因使得资本家必然会不断改进技术装备,提高资本的技术构成,并导致资本的价值构成和有机构成的提高。所以,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Page]
3.14 单个资本的增大有哪些形式?答:单个资本的增大,有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两种形式。①资本积聚。资本积聚是指由资本积累而引起的生产资料、社会劳动的增加,而更侧重于生产资料的扩大。所以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结果。②资本集中。资本集中是指把原来分散的众多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它既可以采取大资本吞并中小资本的形式,也可以采取股份公司的形式,这是借助于竞争和借用两个强有力的杠杆来实现的。
3.15 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为什么揭露了资本积累过程的对抗性矛盾?答:①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增长,一方面,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资产阶级手中;另一方面,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无产阶级却生活极不安定,工作和生活没有保障,许多人陷于失业和等待救济的贫困境地。②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揭露了资本主义积累过程的对抗性矛盾。这个规律深刻揭示了资产阶级财富的积累同无产阶级失业、贫困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它表明,由于资本积累的增长,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造成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相对有时甚至绝对地减少,由此形成相对过剩人口。所以,资本积累一般规律,尖锐地揭露了资本积累过程的对抗性矛盾。
3.16 资本原始积累及资本积累有何历史作用?答:①资本原始积累的历史作用。资本原始积累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的初期,用暴力手段剥夺直接生产者,使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并使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沦为雇佣工人的过程。经过资本原始积累,迅速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巨大进步。②资本积累的历史作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及期确立后的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列宁曾深刻指出:“资本主义的进步的历史作用,可以用两个简单的论点来概括: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劳动的社会化。”
3.17 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什么?答: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化。随着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的进行,使资本主义的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而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却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这样就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决定着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系列矛盾。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同它的资本主义外壳相矛盾并日益深化,这表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日益尖锐,反映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越来越成为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②变革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的形成。资本主义积累的发展,不仅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准备了客观物质条件,即社会化大生产;而且还为变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准备了社会力量,即无产阶级。③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解决,客观上要求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所以,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要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这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五、论述题
3.1 劳动力商品有什么特点?答:劳动力商品和其他商品一样,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种属性。但作为特殊商品,其价值和使用价值都有不同于一般商品的特点。①劳动力商品价值的特点。同其他商品一样,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决定有两个特点:一是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以转化为维持劳动者生存所必需的三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即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二是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不同生产力水平国家,或同一国家不同历史时期,因社会经济文化条件不同,工人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和构成是不同的。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劳动力价值的物质内容会不断扩大。②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普通商品在使用或消费时,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价值也消失或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使用或消费就是劳动,而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形成价值。所以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而且是大于劳动力价值的源泉,从而能生产出剩余价值。 [Page]
3.2 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为什么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生产?答:①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②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劳动过程是劳动者使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生产满足人们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有两个特点:1)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他的劳动属于资本家所有;2)劳动成果或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③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价值的增殖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的活劳动凝结到商品中,形成新的价值。如果工人的活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只能补偿劳动力的价值,那么资本家就不可能获得剩余价值。资本家只要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以上,这样,工人的劳动时间就分为两部分,一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叫必要劳动时间;二是无偿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叫剩余劳动时间。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生产出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因此,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源泉。④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资本主义生产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生产。剩余价值的本质是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它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3.3 为什么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答:①价值形成过程。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生产商品消耗的全部劳动(包括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一方面,工人的劳动作为具体劳动消耗生产资料,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并将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同时,工人的劳动作为抽象劳动凝结到商品中,形成新价值。两者之和构成商品的价值。如果工人的活劳动创造的新价值只能补偿劳动力价值,生产过程就仅仅是价值形成过程。在价值形成过程中,资本家不能获得剩余价值,为获取剩余价值,资本家必须使价值形成过程变成价值增殖过程。②价值形成过程转变为价值增殖过程。资本家只要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以上,价值形成过程就变成价值增殖过程。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再生产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这个一定点之内的劳动时间是工人生产其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超过这个一定点以上而延长的劳动时间是工人提供的生产剩余价值的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只要超过这个一定点,价值形成过程就转化为价值增殖过程。
3.4 相对剩余价值是如何生产出来的?答:①什么是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②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需要降低劳动力价值。劳动力价值由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构成,因而就需要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及与生活资料生产有关的生产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③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在现实生活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首先是从个别企业开始的。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是追求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就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各个资本家为此目的进行着激烈的竞争。当先进的生产技术普及以后,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的价值下降,劳动力价值随之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从而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每个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而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是使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Page]
3.5 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及意义是什么?答:①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两种形式存在,一部分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一部分以劳动力的形式存在。马克思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它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所以叫不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它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并且生产出大于它自身的价值。这样,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发生了增殖,改变了原有的价值量,所以叫可变资本。②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通过分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说明剩余价值不是全部资本产生的,而是可变资本产生的,是绝对和相对延长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因此,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惟一源泉。第二,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带来的,因此,考察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时,不应拿剩余价值同全部预付资本相比,而只能同可变资本相比。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就是剩余价值率,用公式表示:m’=m/v。
3.6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说资本主义工资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答:(1)资本主义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资本主义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其实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和价格。因为:第一,如果劳动是商品,应同其他商品一样,在出卖之前就独立存在。但劳动不能事先独立存在。第二,如果劳动是商品,具有价值,就等于说劳动的价值是由劳动决定的,这种同义反复不能说明任何问题。第三,劳动如果是商品,具有价值,不是否定价值规律,就是否定剩余价值规律,结果都会否定资本主义制度。第四,工人的劳动只有在工人被雇用以后才开始,这时劳动已属于资本家,工人不能出卖不属于自己的东西。(2)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必须把劳动力和劳动区分开来,劳动力是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它潜存于人的身体中,而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劳动的实现必须以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为条件。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因此,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3)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是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决定的。具体来说,劳动力按时间出卖的方式、工资的支付方式、工资的实际运动都会造成工资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以及工资是劳动报酬的假象。 (4)资本主义工资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一旦采取工资形式,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劳动的报酬,似乎工人的全部劳动都支付了报酬,工人的劳动都是有酬劳动,而没有无酬劳动;都是必要劳动,而没有提供剩余劳动。于是,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被掩盖起来了。
3.7怎样理解资本主义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答:(1)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首先,再生产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因为每一次生产过程都要消耗一定的物质资料。同时,每一次生产过程又都会生产出一定的物质资料,为下一次生产提供条件。其次,再生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因为每一次生产过程,都是在人们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每一次生产过程在生产出一定物质资料的同时,一定的生产关系也会得到维持和发展。因此,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与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2)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不仅生产商品,生产出剩余价值,而且还生产出资本家的全部资本和一无所有的雇佣工人,即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重新生产出来。所以资本主义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3)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在生产出更多物质资料的同时,还生产出更多的资本或更大的资本家以及更多的雇佣工人。所以,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物质资料扩大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扩大再生产的统一。 [Page]
3.8通过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能够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什么特点? 答:(1)通过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的分析,可以发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些重要特点:①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即可变资本,是工人自己创造的。因为资本家现在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不过是工人在以前的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②资本家的全部资本归根到底都是工人创造的。资本家的全部原有资本,不管它最初是怎样来的,经过一定时期以后,统统都会被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而全部被消费掉,因而他手中仍然掌握的资本,显然是在这个时期内积累起来的剩余价值,也就是说,都是靠剥削工人的劳动得来的;③工人的个人消费也从属于资产阶级,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必要条件。从再生产的角度来考察,工人进行个人消费,是为了恢复被消耗掉的劳动力,为资本家再生产出可供剥削的劳动力,以便使资本主义再生产得以不断进行。(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以上的特点表明,在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中,一方面,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不断地转化为资本,再生产出资本家;另一方面,工人创造的可变资本供自己个人消费,再生产出雇佣劳动者。这样,就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断被再生产出来。
3.9怎样认识资本积累的实质? 答:(1)资本家用积累的资本购买劳动力的真实内容。如果只从表面上看,在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家按照劳动力的价值用积累的资本购买追加的劳动力,似乎是平等的商品所有者之间进行等价夺换,完全符合商品经济规律。但这是一种假象,其背后的真实内容是:第一,资本家用于购买追加劳动力的资本,是他从工人身上榨取来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实际上资本家自己什么都没有拿出来-第二,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购买劳动力的资本,不但要由工人在生产中重新生产出来加以补偿,而且在补偿给资本家时还要带来新的剩余价值。所以,资本家不仅无偿占有了工人过去创造的剩余价值,而且还不断利用这个剩余价值从工人身上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2)资本积累的实质。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利用无偿占有的别人的劳动成果,来扩大资本规模,以继续无偿占有别人更多的劳动成果,增殖资本价值。
3.10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答: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是单个资本增大的两种形式,两者之司既有区别又有联系。(1)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区别。第一,资本积聚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而实现的,随着单个资本的积聚,社会资本总额也会增大起来;而资本集中则是众多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它是原有资本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和重新组合,不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第二,资本积聚的增长要受到社会财富(包括追加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绝对增长的限制,它的增长是比较缓慢的;而资本集中的进展,则不存在这种限制,它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大量的资本。(2)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联系。一方面,资本积聚的增长,必然加速资本集中的进展。因为随着资本积聚的不断进行,单个资本的规模相应地日益增大,大资本由于经济实力雄厚,在竞争中能够顺利地打败众多的中小资本,从而使资本集中的过程更为迅速。另一方面, 资本集中的速度加快了,又会反过来促进资本积聚的发展。因为集中起来的资本越大,便越有条件获得巨量的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从而增加积累的规模,加快资本的积聚。
3.11相对过剩人口是怎样形成的? 答:(1)相对过剩人口形成的原因。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同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有不断提高的趋势。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意味着不变资本所占比重日益上升,可变资本所占比重则日益相对地下降,而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是由可变资本的大小决定的,因此,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就会日益相对地减少,有时甚至还会绝对地减少。同时,劳动力对资本的供应却日益绝对地增加。这主要是因为:①大量的妇女和儿童涌进工厂;②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纷纷加入雇佣劳动者的队伍;③人口的绝对量从而劳动力的绝对量在不断增加。既然劳动力对资本的供给在绝对地增加,而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却相对地有时甚至绝对地减少,其结果不可避免地造成大批工人失业,产生相对过剩人口。 (2)人口过剩只是相对的。所谓相对人口过剩,是指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所以这种人口过剩不是绝对过剩,只是相对过剩。 [Page]
3.12为什么说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答:相对过剩人口之所以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是因为:(1)相对过剩人口可起到劳动力的蓄水池的作用,以适应资本主义经济间歇式发展的需要。资本主义生产通常是从危机到繁荣,从繁荣又到危机这样周期性发展的。在危机期间大批劳动力失业,在繁荣时又需要大量增加劳动力。若仅依靠自然繁殖无法适应这种需要。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则可随时调节劳动力的供给。(2)大量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有利于资本家加重对工人的统治和剥削。因为在劳动力供过于求的情况下,资本家可以乘机压低工资使用更廉价的劳动力。还可以迫使工人遵守资本主义的劳动纪律。正是因为相对过剩人口对资本主义生产具有重要作用,所以资产阶级国家所宣传的“充分就业”,只不过是一种永远不可能兑现的空谈而已。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资料(四)
第四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
一、单项选择题
1、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是: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统一。
2、产业资本循环中的决定性阶段是:生产阶段。
3、按照生产资本不同部分在资本运动中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可将生产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
4、生产资料中既属于不变资本又属于固定资本的是:劳动资料。
5、考察社会资本运动的出发点是:社会总产品。
6、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7、在技术进步的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生产资料生产必然:优先增长。
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9、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二、多项选择题
1.产业资本循环经历的阶段是(BCD)
A.分配阶段 B.购买阶段
C.生产阶段 D.销售阶段
E.流通阶段
2.流通资本包括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的(BD)
A.生产资本 B.货币资本
C.商业资本 D.商品资本
E.流动资本
3.资本周转时间包括(DE)
A.个别劳动时间 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剩余劳动时间 D.生产时间
E.流通时间
4.对预付资本总周转发生影响的生产资本构成是指(AC)
A.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之间的比例
B.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划分的依据
C.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
D.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总量
E.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各自的消耗程度
5.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原理是(CD)
A.考察社会资本运动的出发点是社会总产品
B.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C.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及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
D.社会总产品的价值由c、v、m三部分构成
E.生产资料生产必须优先增长
6.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即社会总产品的补偿包括(DE)
A.资本补偿 B.劳务补偿
C.货币补偿 D.价值补偿
E.物质补偿
7.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ABC)
A.I(v+m)=IIc
B.I(c+v+m)=Ic+IIc
C.Ⅱ(c+v+m)=I(v+m)+Ⅱ(v+m)
D.I (c+v+m)=I (c+△c) +Ⅱ(c+△c)
E.I(v+m)>Iic
8.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BDE)
A.I(v+m)=IIc
B.I (v+△v+m/x) =Ⅱ(c+△c)
C.I(c+v+m)=Ic+IIc
D.I (c+v+m)=I (c+△c) +Ⅱ(c+△c)
E.Ⅱ(c+v+m)二I(v+△v+m/x)+Ⅱ(v+△v+m/x)
三、名词解释
1、产业资本:是工业、农业、建筑业等各个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是能够实现价值增殖的资本。
2、资本循环:是产业资本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Page]
3、货币资本:是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资本,它是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职能形式。它的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
4、生产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形式存在的资本,它是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职能形式。它的职能是把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以资本主义方式结合起来,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剩余价值。
5、商品资本:是以商品形式存在的资本,它是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采取的一种职能形式。它的职能是通过商品的销售,实现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6、资本周转:是产业资本周而复始不断重复的资本循环过程。
7、资本周转时间:是产业资本的一个循环周期所经历的时间,它是产业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
8、资本周转次数:是在一定时间内资本所经历的周转的次数。
9、生产时间:是资本停留在生产领域内的时间,包括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
10、流通时间:是资本停留在流通领域内的时间,包括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
11、劳动时间: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作用:厂劳动对象生产出某种产品的时间。
12、非劳动时间:是生产资料已进入直接生产领域,但尚未与劳动力相结合的时间。
13、固定资本:指以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重要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14、流动资本:指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以及劳动力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15、流通资本:是产业资本循环中的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的总称。
16、固定资本磨损:是固定资本的价值按照其磨损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它包括固定资本有形磨损和固定资本无形磨损。
17、固定资本有形磨损:又称固定资本物质磨损,是指固定资本的物质要素由于使用以及自然力的作用而造成的损耗。
18、固定资本无形磨损:又称固定资本精神磨损,是指固定资本在其有效使用期内, 由于生产技术进步而引起的价值上的损失。
19、固定资本折旧:是指固定资本按照其磨损程度而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价值,必须在产品销售以后作为折旧基金提取并积累起来,以便在固定资本价值全部转移完毕时,用于固定资本的实物更新。
20、折旧费:又称折旧基金,是在固定资本折旧中所提取的补偿金额。
21、折旧率:是固定资本折旧费与固定资本原始价值的比率。
22、年剩余价值率: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的比率。
23、单个资本:又称个别资本,指资本主义社会各自独立发挥资本职能的资本,是社会总资本的一个组成部分。
24、社会资本:又称社会总资本,指资本主义社会中互相联系的所有单个资本的总和。
25、社会总产品:是社会的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 (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它是由一个国家当年的所有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共同创造的。
26、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与社会总产品的实物形态是由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构成相适应,社会生产可划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是生产资料的生产,第二部类是消费资料的生产。
27、经济危机:又称经济衰退。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以生产相对过剩为基本特征的危机。
28、固定资本更新:是以厂房、机器、设备等物质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由于磨损或其他因而用新的物质形式来替换。
29、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是从一次经济危机爆发到下一次经济危机爆发所经历的时期。
四、简答题
4.1 什么是产业资本?产业资本的功能是什么?
答:①产业资本的内涵。在资本的循环运动中,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形式,接着又放弃这些形式,并在每一种形式中完成着相应职能的资本,就是产业资本。②产业资本的功能。产业资本的功能有两个,一是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剩余价值,二是在流通过程中实现剩余价值。所以,产业资本决定着生产的资本主义性质。
4.2 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采取的各种职能形式的职能是什么?[Page]
答:①产业资本的职能形式。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过程中,分别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②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的职能。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分别执行三种不同的职能。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以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相结合,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剩余价值。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通过商品的销售,实现包含 在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4.3 怎样理解产业资本循环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又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答:①产业资本循环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运动过程中,经历了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三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是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二阶段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可见产业资本循环过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②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产业资本采取了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产业资本连续不断的循环过程中,每一种职能形式都要经过循环的三个阶段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因而在产业资本连续不断的循环运动中,就同时存在着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三种循环形式。所以,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4.4 什么是资本循环?
答:资本循环的内涵。产业资本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叫做资本循环。
4.5 什么是资本周转?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是什么关系?
答:①资本周转的内涵。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就是资本周转。或者说,把资本循环作为一个连续不断地周期性的运动过程来考察,就是资本周转。②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的关系。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的联系是,它们都是资本流通运动的形式,都包含着资本运动的三个阶段(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二者的区别是,资本循环是指产业资本的一次循环运动,着重考察资本运动的连续性,说明剩余价值如何在资本的循环运动中生产出来,并揭示资本正常循环所需具备的条件。而资本周转是连续不断的资本循环过程,着重考察资本运动的速度,揭示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4.6 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是什么?
答: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是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资本运动中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①固定资本。固定资本是以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它的价值是按照在使用过程中的磨损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随着产品出售而一部分一部分收回,并经过多次生产过程,其价值才全部周转回来。按照其价值周转方式的这种特点,把它称之为固定资本。②流动资本。流动资本是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以及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用于这些方面的资本价值,都是一次全部投入生产过程,并随着商品的销售,全部周转回来,按照其价值周转方式的这种特点,把它称之为流动资本。
4.7 怎样考察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答:①考察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方法。预付资本的总周转,即预付资本的各个组成部分(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平均周转。在计算预付资本的平均周转速度时,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一年中周转的价值总额,除以预付资本总额,就可计算出预付资本的年平均周转速度。②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计算公式是:预付资本一年中的总周转次数=(一年中固定资本周转价值总额+一年中流动资本周转价值总额)÷ 预付资本总额。
4.8 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有什么影响?
答: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具有重要影响。①影响年剩余价值量。预付资本周转速度的加快,一般来说其中的预付可变资本周转速度也加快,也就是一年中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越多,而剩余价值是由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产生的,这样,以年来计算的剩余价值的数量即年剩余价值量就会增加。②影响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率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预付资本周转速度的加快,则一年中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越多,从而年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Page]
4.9 年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率有什么区别?
答:年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率有两方面的区别:①二者所表示的含义不同。剩余价值率是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它表示资本家对雇拥工人的剥削程度。而年剩余价值率是年剩余价值总量同预付可变资本比率,它表示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中的增殖程度。②二者的数量一般不相同。一般来说,年剩余价值率要高于剩余价值率,因为可变资本在一年中的周转次数通常要大于一次。只有当可变资本每年周转一次时,年剩余价值率才与剩余价值率相等。
4.10 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为什么必须从社会总产品出发?
答:①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必须从社会总产品出发的原因。社会资本再生产即社会资本的运动。社会资本运动一方面包括生产性消费,即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各种生产资料;另一方面又包括个人生活消费,即资本家和工人对生活消费品的消费。与此相适应,社会资本运动既包括与生产消费相适应的资本流通,又包括与个人生活消费相适应的一般商品流通。正因为社会资本的运动既包括生产消费又包括个人生活消费,因而考察社会资本运动必须从社会总产品为出发点,因为只有社会总产品才既包括用于生产消费的生产资料,又包括用于个人生活消费的生活资料。②社会总产品的内涵。社会总产品是指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以年为单位)所生产出来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4.11 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原理是什么?
答:①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原理。第一、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及社会生产划分成两大部类。从实物形态来看,社会总产品按其最终用途,可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与此相适应,社会生产便分为两大部类,一是制造生产资料的部类,又称第I部类,二是制造消费资料的部类,又称第II部类。第二、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从价值形态来看,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可分为不变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V)、剩余价值(m)三个组成部分。②两个基本原理的重要意义。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原理是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前提,它为考察社会总产品的物质补偿和价值补偿,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4.12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为什么是周期性地爆发?
答:①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资本主义社会并非时刻都处在经济危机之中,经济危机是每隔若干年爆发一次,周期性地出现。②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当这一矛盾达到尖锐激化程度时,使社会生产结构严重失调,导致经济危机爆发。而经济危机的爆发,使生产大大下降,企业纷纷倒闭,从而使供大于求的矛盾得到缓解,同时消费并不会停止,积压商品会逐渐减少,这样,便会逐步渡过经济危机,社会生产又得以恢复和发展。但是,经济危机只能暂时缓解而不能根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因而随着经济的恢复和高涨,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又重新激化时,必然导致经济危机的再一次爆发。
4.13 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经历哪些阶段?
答:①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使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也具有了周期性。从一次危机爆发到下一次危机爆发,其间所经历的时期就是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②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阶段。资本主义再生周期,一般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
4.14 为什么说固定资本更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
答: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是有其物质基础的,这就是固定资本的周期更新。其原因有二:①固定资本更新促进摆脱危机。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一般是发生在复苏阶段,它增加了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并带动生活资料的恢复和发展,从而刺激了生产发展,为摆脱经济危机创造了物质条件。②固定资本更新为下一次危机准备了物质前提。固定资本更新会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增长,以及技术水平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其结果又加剧了生产迅速增长同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不足的矛盾,从而会导致新的经济危机的爆发。[Page]
4.15 二次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再生产周期有什么特点?
答: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新的科技革命推动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国家对经济生活干预的加强,使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再生产周期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①再生产周期四个阶段的交替进程和每个阶段的特征不如战前明显。②危机的程度及引起的社会震荡不如战前严重。③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的同期性和非同期性交错出现。④经济危机与通货膨胀相结合,出现了“滞胀”局面。
五、论述题
1.产业资本循环经历哪些阶段?
答: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1)购买阶段。这是产业资本循环运动的第一阶段。产业资本在生产要素市场上用货币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剩余价值生产做准备。在这个阶段上资本的形态发生了变化,即由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2)生产阶段。这是产业资本循环运动的第二阶段。产业资本家使用购买到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行生产,生产出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生产阶段是生产剩余价值的阶段,它是资本循环中的决定性阶段。在这个阶段上资本形态由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同时,资本在数量上也发生了变化,实现了价值增殖。(3)销售阶段。这是产业资本循环运动的第三阶段。产业资本家把生产出来的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卖出去,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在这个阶段上资本形态由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
2.实现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是什么?
答:(1)产业资本实现连续不断地正常循环,需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产业资本保持其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全部产业资本不能同时处在一种职能资本形式上,必须按一定比例分割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部分。每一部分各占多大比例,取决于企业生产的性质、技术水平和购销状况。第二,产业资本保持每一种职能形式的依次转化,即在时间上的继起性。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都必须顺利地进行各自的循环,不断完成职能形式的转变。不论哪一种职能形式的资本,在其循环的哪一个阶段上停顿下来,都会使产业资本循环发生中断。(2)两个条件的相互关系。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两个条件是相互联系和互为条件的。并存性是继起性的前提,没有并存性就没有继起性;而并存性又是继起性的结果,没有继起性也就没有并存性。
3.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有两方面因素:(1)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资本的周转时间是产业资本家从预付一定形式的职能资本开始,经过资本的循环运动,实现了价值的增殖,然后重新回到原来的职能资本形式为止所经历的时间,也就是产业资本的一个循环周期的时间,它是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资本的周转次数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资本所经历的周转的次数。其计算公式是n=U/u。资本的周转速度与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2)生产资本的构成。按照生产资本不同部分在资本运动中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生产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固定资本是以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流动资本是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以及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生产资本的构成对资本的周转速度有两方面影响:一是受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比例的影响,固定资本所占比例越大,资本周转越慢,反之,则资本周转越快。二是受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各自周转速度的影响,它们的周转速度越快,资本周转速度也越快,反之,则资本周转越慢。
4.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有什么区别?
答: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的区别在于:(1)划分的根据不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根据资本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划分的,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划分的。(2)划分的内容不同。固定资本只包括用于劳动资料的资本,而不变资本包括用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资本。流动资本包括用于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的资本,而可变资本只包括用于劳动力的资本。(3)划分的目的不同。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从而对剩余价值生产数量的不同影响;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则是为了揭示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Page]
5.什么是固定资本磨损与固定资本折旧?
答:(1)固定资本磨损。根据固定资本磨损的原因不同,固定资本磨损可分为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固定资本有形磨损又称为物质磨损,是指固定资本的物质要素由于使用以及自然力的作用而造成的损耗。固定资本的无形磨损又称为精神磨损,是指固定资本在其有效使用期内,由于生产技术进步而引起的价值上的损失。(2)固定资本折旧。固定资本按照它的磨损程度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价值,必须在产品销售以后以货币形式作为折旧基金提取并积累起来,进行价值补偿,以便在固定资本价值全部转移完毕时,用于固定资本的实物更新。这种做法叫做固定资本折旧,而提取的补偿金额叫做折旧费或折旧基金。每年提取的折旧费与固定资本原始价值的比率,叫做折旧率。每年平均提取的折旧费=固定资本原值/固定资本使用年限折旧率=每年提取的折旧费/固定资本原始价值×100%
6.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为什么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答:(1)社会总产品实现的涵义。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补偿。社会总产品的补偿有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即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通过全部商品的出售, 以货币形式收回,用以补偿生产中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价值,并获得剩余价值;二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物补偿,即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转化为货币形式以后,如何再转化为所需要的产品。其中,相当于不变资本的价值,从哪里和怎样重新购买到所需要补偿的生产资料;相当于可变资本的价值和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从哪里和怎样重新购买到所需要的生活资料。(2)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之所以是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的原因。第一,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社会资本正常运动的基础。社会资本再生产要正常进行,最基本的条件是社会总产品必须全部卖出去,这样才能补偿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价值,并取得剩余价值。也只有这样,才能重新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以维持正常生产。第二,社会总产品的物质补偿是维持社会资本再生产正常进行的条件。社会资本再生产要正常进行,其条件是上一个生产过程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能够得到补偿。
7.什么是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和实现条件?
答:(1)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过程,即实现两大部类的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是通过三方面交换而实现的,首先是第一部类内部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交换;其次是第二部类内部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交换;第三是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经过以上三方面的交换,社会总产品的各个部分,都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在实物上得到替换,使社会总产品全部实现,保证下年度的社会资本再生产得以正常进行。(2)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用公式表示是:I(v+m)=IIc。这个条件表明,第一部类向第二部类提供的生产资料,同第二部类向第一部类提供的生活资料,二者在价值上必须相等。这是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最基本实现条件。 第二个条件是,第一部类所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所消耗的不变资本的价值总和。用公式表示是:I(c +v+m)=Ic+IIc。这个条件表明,第一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应同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相等。第三个条件是,第二部类所生产的全部生活资料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的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的总和。用公式表示为:II(c+v+m)=I(v+m)+II(v+m)。这个条件表明,第二部类生产的生活资料,应与两大部类工人和资本家对生活资料的需求相等。
8.什么是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Page]
答: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进行,必须为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提供追加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因而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有两个。(1)第一部类一年中所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除—厂维持两大部类进行简单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以外,还必须有一个余额,用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生产资料的需要。用公式表示为:I(c+v+m)>Ic+IIc,在公式的两端都减去Ic,则这个公式就表示为:I(v+m)>IIc。(2)第二部类一年中所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除了满足两大部类进行简单再生产过程中工人和资本家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以外,还必须有一个余额,用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生活资料的需要。用m/x表示剩余价值中供资本家个人消费的部分,则m-m/x就表示剩余价值中用于积累以进行扩大再生产的部分。用公式表示为:II(c+v+m)>I(v+m/x)+II(v+m/x),在公式两端都减去II(v+m/x),则这个公式就表示为:II(c+m-m/x)>I(v+m/x)。
9.什么是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和实现条件?
答:(1)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也是通过三方面交换而实现的,即第一部类内部的交换、第二部类内部的交换、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经过这三方面的交换,社会总产品得到全部实现,下一年的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就能够正常进行。(2)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第一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价值,加上追加可变资本价值,再加上本部类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三者之和应当等于第二部类原有的不变资本价值和追加的不变资本价值之和。这是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这个条件用公式表示是: I(v+△v+m/x)=II(c+△c)。第二个条件是,第一部类所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原有的不变资本价值和追加的不变资本价值之和。用公式表示是:I(c+v+m)=I(c+△c)+II(c+△c)。第三个条件是,第二部类所生产的全部生活资料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价值和追加可变资本价值以及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用公式表示是: II(c+v+m)=I(v+△v+m/x)+II(v+△v+m/x)。
10.生产资料生产为什么要优先增长?
答:(1)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原因。这个原因就是技术进步和由此带来的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这是因为,在技术进步从而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条件下进行扩大再生产,在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追加资本中,以及原有的固定资本更新时,都会采用新的技术设备从而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导致转化为不变资本的比重日益增大,转化为可变资本的比重逐渐缩小。这样,社会对生产资料需求的增长,必然快于对生活资料需求的增长,其结果便是生产资料生产必然优先增长。只有这样,扩大再生产才能正常进行。 (2)生产资料生产增长依赖于生活资料生产的增长。第一,生产资料扩大再生产过程中,追加劳动力对生活资料的需要,要依靠生活资料生产的增长来提供。第二,第一部类为第二部类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其产品的种类和数量直接取决于生活资料生产对生产资料的需要。第三,第一部类为本部类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最终是为了给第二部类提供更多的生产资料,因而受生活资料生产发展的制约。
11.经济危机为什么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
答:(1)经济危机的实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即生产的商品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的过剩,而不是绝对过剩,不是生产的商品绝对超过了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就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2)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作为流通手段会产生买卖脱节,造成商品积压;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可能造成整个债务链条的破坏。从而存在经济危机在形式上的可能性,但不具有现实性。因那时商品经济的范围和比重均较小,不会引起全社会性的经济危机。 (3)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之所以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通过这个矛盾的两个具体表现可以充分说明。这个基本矛盾一是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二是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尖锐激化,便会造成大量商品无法销售,生产相对过剩,从而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Page]
第五章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一、单项选择题
1、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和构成:资本主义的生产成本。
2、资本家计算其生产商品的成本是:以耗费的资本来计算的。
3、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商品生产成本低于商品价值的差额是:剩余价值。
4、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是:利润率。
5、部门之间的竞争所导致的结果是:部门之间利润的平均化。
6、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是全社会剩余价值:在各部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过程。
7、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8、形成生产价格的前提是:平均利润的形成。
9、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是:超额利润。
二、多项选择题
1.生产成本对资本家的影响是(ABCD)
A.它是资本家经营的盈亏标志
B.它的补偿是资本家继续进行生产的条件
C.它是商品销售价格的最低界限
D.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资本家在竞争中占优势
E.有利于表明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
2.构成资本主义生产成本的因素是(AB)
A.不变资本 B.可变资本
C.固定资本 D.流动资本
E.流通资本
3.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所表示的经济关系的差别在于(BCE)
A.利润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B.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C.利润率表示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
D.剩余价值率表示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
E.利润率模糊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4.利润率同资本有机构成的关系是(BCD)
A.二者按相同的方向发生变化
B.二者按相反的方向发生变化
C.资本有机构成越低利润率越高
D.资本有机构成越高利润率越低
E.资本有机构成越高利润率越高
5.影响平均利润率的因素是(BE)
A.各部门的商品价格水平
B.各部门的利润水平
巳社会总资本额的大小
D.社会总资本的有机构成
E.社会总资本在不同部门中所占比重大小
6.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BCDE)
A.全社会的平均利润总额与剩余价值总额不相等
B.有些部门获得的利润高于本部门生产的剩余价值
C.有些部门获得的利润低于本部门生产的剩余价值
D.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E.商品价值与生产价格经常不
7.平均利润形成以后(ABC)
A.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实来源
B.利润表现为社会预付总资本的产物
C.剩余价值与利润在数量上存在差别
D.明显表现出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关系
E.模糊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
8.生产价格之所以是价值的转化形式是因为(BCD)
A.价值是以生产价格为基础
B.生产价格是在价值基础上形成的
C.生产价格的变动以价值的变动为基础
D.全社会的商品生产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相等
E.每个商品的生产价格与价值是相等的
三、名词解释
1、资本主义生产成本:是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和。
2、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当剩余价值不是表现为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取得利润形态。
3、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它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用公式表示:P\"=m/(c+v)。
4、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平均利润率=社会剩余价值总额/社会预付资本总额。
5、平均利润:是一定量预付资本根据平均利润率所获的利润。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
6、生产价格:是由商品的生产成本与平均利润所构成的价格,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7、超额利润:是超过平均利润的利润,它是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四、简答题
5.1 为什么资本家是以其耗费的资本作为生产成本?[Page]
答:①资本主义生产成本是生产单位商品所髦费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和。资本家之所以不以实际耗费的劳动来计算生产成本,而以他耗费的资本来作为生产成本,这是由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殊性质决定的。资本家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作为资本投入生产过程,进行商品生产,他只花费自己的资本,而不花费自己的劳动。工人在进入生产过程后,只是被当作资本的一个要素发挥作用,他们的劳动耗费中有一部分,即形成m的部分,是无酬劳动,无需资本家花费一文。所以,资本家就只按他耗费的资本,即c+v,来计算商品生产上的耗费。在他们眼里,商品的生产成本就是商品生产的实际耗费。②生产成本范畴反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生产成本范畴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反映,它表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殊性质。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商品生产的成本只能用资本的耗费来计算,而不能用劳动的实际耗费计算。
5.2 生产成本范畴对资本主义生产有何影响?
答:资本主义生产成本是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和,它对资本主义生产有重大影响,表现在:①它是资本家经营企业是赚钱还是亏本的一个标志。由于生产成本代表了商品中所包含的资本耗费,必须通过出卖商品收回这部分价值,才能重新购买生产要素,继续进行生产。因此,生产成本是资本家售卖商品的最低界限。低于它,就意味着亏本,而高于它,就意味着赚钱。②它的高低是资本家在竞争中胜败的关键。生产成本既然是商品价值的一部分,那么在商品价值与它的生产成本之间便有一个差额。生产同种商品的企业,生产成本是各不相同的,为了在竞争中取胜,生产成本低的企业就可以以高于生产成本而低于价值的价格出售商品,对其他生产成本高的企业形成威胁。正因为如此,每个资本家都会想方设法降低自己的生产成本。
5.3 资本主义生产成本怎样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
答:资本主义生产成本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来源,从而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这是因为:①生产成本掩盖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生产成本这个范畴只是代表商品价值中消耗的部分,这部分价值之所以存在,是由于它作为预付资本已经存在。至于商品价值的形成过程以及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则完全看不出来了。因此,掩盖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从而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源泉。②在生产成本的形式上,只有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区别明显地表现出来。而在流动资本中,把转化为原材料的不变资本和转化为劳动力的可变资本等同起来。这就进一步地掩盖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从而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源泉。
5.4 剩余价值为什么会转化为利润?
答:剩余价值之所以会转化为利润,是由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① 由于资本家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采取了生产成本的形态。在生产成本形态上,可变资本的特殊作用,即作为剩余价值的惟一源泉被模糊了。剩余价值被看做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②由于劳动力的价值采取了工资形式。在工资形式上,工人的全部劳动似乎都得到了报酬。这样,剩余价值也就不再被认为是由劳动创造的而是被看做由资本创造的,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从而使得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变得模糊不清了。因此,当剩余价值被看做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形态。可见,利润这个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源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同时它又反过来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5.5 剩余价值率是如何转化为利润率的?
答: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意味着剩余价值不再与可变资本相联系,而被看成了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这样,利润与全部预付资本之间便有一个比率,这个比率就是利润率。由此,剩余价值率便转化成了利润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与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有密切联系。如果用P’代表利润率,以C代表预付总资本,则利润率的公式可表示为:P’=m/C。[Page]
5.6 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有什么区别?
答: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它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是同一剩余价值量以不同的方法计算得到的不同比率,两者的区别在于:①二者在量上有差别。由于预付资本在量上大于可变资本,从而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因此,利润率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程度。②二者所表现的经济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表示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③剩余价值率表明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可变资本,而利润率却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似乎剩余价值是由全部预付资本产生的。
5.7 影响利润率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利润率的因素主要有:①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在预付资本一定的条件下,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成正比。②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利润率与资本有机构成按相反方向变化。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资本的有机构成高,同量资本中可变资本部分小,创造的剩余价值少,利润率就低,反之,则利润率高。③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周转速度快,则年剩余价值率高,年利润相应也高;反之,年利润率就低。④不变资本的节约。不变资本的节约不会增 加利润量,但会减少同量利润所需的预付资本,因而可以提高利润率。
5.8 影响平均利润率的因素有哪些?
答: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平均利润率的高低,主要取习决于两个因素:①各部门的利润水平,各部门的利润水平越高,平均利润率就越高。②社会总资本在不同部门中所占的比重大小。社会资本投入到有机构成低的部门比重越大,平均利润率越高,反之则越低。这表明,平均利润率不是各部门不同利润率的简单平均,而同社会总资本在不同部门中所占比重大小有关系。
5.9 为什么平均利润模糊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
答: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就已经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但是,这种转化还只是质上的转化。在量上,各个部门的利润量与剩余价值量仍然是相等的。然而,在平均利润率形成,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以后,剩余价值与利润之间不仅在性质上,而且在数量上也有了差别。各个部门的利润量都是与本部门的总资本成比例,而不与本部门的剩余价值量成比例。只要资本数量相等就可以获得等量利润。这样,平均利润无论是在性质上,还是数量上,都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了,利润的本质和来源被完全掩盖起来,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关系看不见了,利润只表现为资本自身的产物。因此,平均利润模糊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
五、论述题
1.剩余价值是如何转化为利润的?
答: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指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剩余价值的现象形态表现为利润,这是由本质到现象的“转化”。(1)由剩余价值向利润的转化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首先,剩余价值表现为所耗费资本的增加额。商品的价值本来是由c+v+m三部分构成,m是由v产生的。但是,当c和v合在一起独立化为生产成本后,m就表现为商品价值中在生产成本以外的一个增加额,即剩余价值成了资本家所耗费资本的产物。其次,剩余价值还进一步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因为,资本家投入的资本虽然不是全部进入生产成本,但是,它们作为物质要素全部参加了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样,剩余价值也就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产物。当剩余价值被看做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取得了利润的形态。(2)剩余价值和利润的关系。两者具有一致性,就其实体和数量而言,两者是同一个东西。但是它们也有区别。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的,利润是对全部预付资本而言的。剩余价值是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或现象形态。
2.平均利润是怎样形成的?
答:(1)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有差别。影响利润率的因素在各个生产部门不同,特别是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和资本周转速度不同,从而使各部门的利润率存在差别。 (2)利润率平均化是资本本性的要求。利润既然表现为预付总资本的产物,它在数量上也就要同全部资本相联系。等量资本要求获得等量报酬,这是资本的必然要求。(3)利润平均化是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实现的。那些资本有机构成高和资本周转速度慢,因而利润率较低的部门的资本家,不会甘于这种状况,于是同别的部门的资本家展开争夺有利投资场所的竞争,这就是部门之间的竞争。竞争的手段是进行资本转移。由利润率低的部门转向资本有机构成低和资本周转速度快,因而利润率高的部门。竞争的结果导致利润率的平均化,其过程是:资本转移引起资本在各部门分配比例的变化,从而各部门生产比例发生变化。生产比例的变化导致各部门商品在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于是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化。价格变化导致利润率的变化,直到各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部门竞争才趋于停止。平均利润率就是这样形成的。[Page]
3.生产价格是怎样形成的?
答:(1)平均利润形成后商品的价值转化成生产价格。随着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许多生产部门所得到的利润与本部门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在数量上出现了差别,有的部门获得的利润高于剩余价值,有些部门的利润低于剩余价值。这样,这些部门的商品价格便与其价值不一致。现在,商品是以生产成本加千均利润所构成的价格出售。这种由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所构成的价格,就是生产价格。因此,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便转化为生产价格。(2)生产价格和价值有一定的差别。在质上,价值是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创造的。而生产价格则由生产成本与平均利润构成,生产成本是由耗费的资本所构成,平均利润是按照预付资本的比例所获得的利润,因而生产价格表现为只是同资本相联系。在量上,商品价值量与生产价格经常不一致。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其产品的生产价格高于价值;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其产品的生产价格低于价值;只有资本有机构成相当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部门,其产品的生产价格才与价值大体相等。(3)生产价格未脱离价值,是由价值转化而来的。因为生产价格是在价值基础上形成的,生产价格的变动以价值的变动为基础社会商品生产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是相同的。
4.为什么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答:生产价格没有脱离价值,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这是因为:(1)生产价格是在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生产价格由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所构成。其中,生产成本本来就是商品价值的一部分,而平均利润不过是剩余价值在各个部门之间重新分配的结果,最终只能归结为剩余价值。因此,生产成本并没有脱离价值,它是以价值为基础形成的。(2)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是由价值的变动引起的。商品价值中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变动,会引起生产成本的变动,剩余价值的变动会引起平均利润率的变动。(3)从全社会角度看,商品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是相等的。个别部门产品的生产价格可以高于或低于价值,其差额也就是平均利润同剩余价值的差额。但是,一些部门平均利润多于剩余价值的部分,正是另一些部门平均利润少于剩余价值的部分,平均利润总额和剩余价值总额是相等的。因此,从全社会角度看,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也是相等的。
5.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化为什么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答:(1)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这种形式上的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商品的交换不再是以价值而是以生产价格为基础进行。二是由于供求关系变化,市场价格不再是围绕价值而是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2)价值规律作用形式上的变化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这是因为:第一,平均利润是以剩余价值为基础,它是全部剩余价值按资本量在不同部门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结果。因此,离开剩余价值理论根本无法说明平均利润率规律。同样,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只有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才能阐明生产价格的界限及运动过程。第二,从个别部门看,价值与生产价格在量上是不一致的,但是,价值的变化对生产价格的变化仍然起决定作用。第三,从全社会看,在量上,利润量等于剩余价值量,生产价格等于价值。商品按生产价格出卖实际上也就是按照价值出卖,交换仍然是以价值为基础的等价交换。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波动,与围绕价值波动并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别。总之,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价值规律的作用是通过由价值最终决定的生产价格进行的,既发生了作用形式上的变化,又没有违背价值规律本身。
6.生产价格形成以后为什么存在超额利润?
答:(1)超额利润是企业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一个部门内部的各个企业的资本家之间,为了获得超额利润不断进行部门内部的竞争。(2)超额利润的形成。生产价格形成后,各部门之间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但是,这并不排除各部门中各个企业之间利润率的差别。我们在分析利润向平均利润转化时,是把每个部门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以每个部门资本平均有机构成和资本平均周转速度为既定前提的。但是,在同一个部门内部各个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周转速度等都存在着差别。由于各个企业的生产条件不同,因而它们所生产的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也不同。但是,商品是按部门平均生产条件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出售的。这样,生产力水平高于部门平均水平的先进企业,就可以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其原因在于,个别企业生产条件优越,劳动生产率高,生产了超额剩余价值。部门之间的竞争只是使不同部门的利润平均化,超额剩余价值不会由于部门竞争而平均化。这样,超额剩余价值就会转化为超额利润。因此,超额利润反映的是同一部门内部不同企业之间的关系,平均利润反映的是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所以,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形成后,并不排除部门内部的先进企业仍然可获得超额利润。[Page]
7.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学说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学说,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也具有重大的革命意义。 (1)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的理论意义。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发展了劳动价值论,解决了政治经济学理论上的一个重大难题,即价值规律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在形式上的矛盾。马克思阐明了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并没有违背价值规律,相反,它是以价值为基础形成的。这就解决了从价值和剩余价值这些本质范畴上升到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这些更具体、更接近资本主义经济外部表现出来的范畴时遇到的难题,使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得到进一步的论证和深化。(2)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的革命意义。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高度时,必然产生的现象。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的理论,一方面揭示了各个资本家集团在基本利益上的一致性和特殊性。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它揭露了整个资产阶级对整个无产阶级的剥削关系,阐明了这两个阶级之间整体上的利益对抗性。平均利润形成后,每个部门的资本家获得的利润多少,不仅取决于对本企业,本部门的工人的剥削程度,而且还取决于对整个工人阶级的剥削程度。工人不仅受直接雇佣他们的个别资本家的剥削,而且受整个资产阶级的剥削。因此,无产阶级要取得解放,不能只限于少数人反对个别资本家,而是要形成阶级力量去反对整个资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资料(六)
第六章 商业利润、借贷利息和地租
一、单项选择题
1、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独立执行产业资本循环中商品资本职能的资本是:商业资本。
2、商业资本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条件是:商业资本的数量不超过社会必要的比例限度。
3、商业利润的来源是:产业部门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4、借贷资本是:从职能资本运动中分离出来的独立资本形式。
5、资本主义银行的信用业务包括: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
6、股票价格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
7、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8、资本主义农业中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低于价值的超额利润构成:绝对地租。
9、土地的私有权垄断是:资本主义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
二、多项选择题
1.商业资本是(ABC)
A.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职能资本
B.独立地在流通领域中发生作用的资本
C.从产业资本职能中分离出来的资本形式
D.既在生产领域又在流通领域发生作用的资本
E.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的一种资本形式
2.商品资本的职能转化为商业资本职能的条件是(AD)
A.产业资本家和商人之间形成特殊分工
B.商人和银行资本家之间形成特殊分工
C.商人有可能从银行取得贷款
D.商人必须有自己独立的投资
E.产业资本家必须生产出适销的商品
3.商业资本家从事的纯粹商品买卖活动不创造剩余价值,但要参加剩余价值的分配,因而(BE)
A.提高了社会总资本的平均利润率
B.降低了社会总资本的平均利润率
C.不利于产业资本利润的增长
D.不利于社会总资本的平均利润保持在较高水平
E.使产业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归商业资本家所有
4.商业流通费用包括(BC)
A.生产商品所用生产资料的费用
B.生产性流通费用
C.纯粹流通费用
D.商品的成本费用
E.更新生产设备的费用
5.资本主义的职能资本是指(AB)
A.产业资本 B.商业资本
C.借贷资本 D.银行资本
E.货币资本
6.股份公司的组织结构一般包括(ABC)
A.权力机构 B.经营管理机构
C.监督机构 D.财务机构
E.股票发行机构[Page]
7.资本主义地租的特点是(BCE)
A.表现劳动者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
B.建立在剥削具有人身自由的农业雇佣工人基础之上
C.剩余价值由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共同瓜分
D.农业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E.体现土地所有者、农业资本家、农业工人三个阶级的关系
8.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租种土地既要缴纳级差地租又要缴纳绝对地租的土地是:(CD)
A.地理位置最差的土地
B.土地肥沃程度最差的土地
C.优等土地
D.中等土地
E.劣等土地
三、名词解释
1、商业资本: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流通领域中发生作用的职能资本,它是从产业资本的商品资本职能中分离出来的独立的职能资本形式。
2、商业利润:是商业资本家从事商业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来源于产业部门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3、商业流通费用:是商业资本家在商品流通过程中所耗费的各种费用。它分为生产性流通费用和纯粹流通费用两大类。
4、生产性流通费用:是由商品的使用价值运动所引起的费用,如商品的保管费、运输费、包装费等,它是同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内的继续有关的费用。
5、纯粹流通费用:是由商品的价值运动所引起的费用,即在商品的单纯买卖过程中所支出的费用,如商店的建筑费、设备费、簿记费、广告费、办公费、商业店员的工资等。
6、借贷资本:是从职能资本(包括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运动中分离出来的独立资本形式,它是借贷资本家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的货币资本。
7、利息:是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而让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它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8、企业利润:是在存在利息的情况下,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的总称,它在数量上等于平均利润和利息的差额。
9、利息率:是一定时期内的利息量与借贷资本总额的比率。
10、资本主义银行:是专门经营货币资本的企业,它是借款人和贷款人的信用中介,也是资本家相互之间的支付中介。
11、银行资本:是银行资本家为经营银行业务获取利润而投下的自有资本以及通过吸收存款而借入的资本。
12、股份公司:是通过发行股票方式合资经营的企业。
13、股票:是向股份公司投资入股并有权取得股息收入的凭证。
14、股息:是股票持有者根据股票的票面额从企业利润中分得的收入。
15、股东:是股份公司的股票持有者。
16、股份有限公司:是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本所设立的企业法人组织,企业以其经营的法人财产为限、股东以其投资额为限,对企业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
17、企业法人:即经济法人,它是拥有自己经营的企业,依照法定程序建立的、能够独立地行使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经济组织。
18、股票控制额:是大股东控制股份公司所需要的股票额。
19、股票价格: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它与股息成正比变化,与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变化。
20、资本主义地租:是农业资本家租种土地所有者的土地所缴纳的地租,它是农业工人所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即超额利润。
21、租金:是农业资本家在一定时期内,向土地所有者缴纳的全部货币额。租金中除地租外,还包括土地上的固定资产折旧费和利息,并可能包括农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平均利润和农业工人的一部分工资。
22、级差地租:是与土地的不同等级相联系的地租,它是由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所构成的。
23、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是指在可耕土地有限特别是优等地和中等地有限的条件下,土地作为经营对象而被农业资本家使用后所形成的对土地的经营性垄断。
24、绝对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私有权垄断而获取的地租,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绝对地租,它是由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低于价值的超额利润所构成的。
25、土地私有权垄断:是指资本主义农业中有限的土地被私人土地所有者占有以后,别人无法再拥有对土地这种生产资料的私有权。[Page]
26、土地价格:是地租收入的资本化,它与地租量成正比变化,与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变化。
四、简答题
6.1 商业利润是怎样形成的?
答:①商业利润形成的途径。商业利润形成的途径是商品的销售价格高于商品的购买价格。销售价格与购买价格之间的差额,就包含着商业利润。②商业利润的来源。商业利润的来源是产业部门的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商业利润是产业资本家将其所剥削获得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让渡给商业资本家。③商业利润的水平。商业利润多少,受平均利润率规律的支配。商业资本家比例于他的资本数量,获得相应的平均利润。
6.2 商业店员怎样遭受资本家的剥削?
答:①商业店员的劳动实现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商业店员也是劳动力的出卖者,他们的劳动也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他们的劳动时间也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在必要劳动时间内所实现的剩余价值,用以补偿商业资本家用来支付商业店员工资的可变资本;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实现的剩余价值,除其中一部分用来补偿工资以外的商业资本家的各种费用开支外,其余的部分则被商业资本家作为商业利润无偿占有。②商业资本家剥削商业店员的剩余劳动。商业资本家是通过剥削店员的剩余劳动,来获得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商业店员的剩余劳动是商业利润的直接源泉。
6.3 商业流通费用如何得到补偿?
答:商业资本家支出的各种流通费用,是预付商业资本的组成部分,要通过商品的销售加以回收和得到补偿,同时要获得相应的平均利润。①生产性流通费用的补偿。生产性流通费用是与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的继续有关的费用,它可以使商品的价值增 加,因而通过商品的销售,可以使这部分流通费用得到补偿,并带来相应的利润。②纯粹流通费用的补偿。纯粹流通费用是同买卖有关的费用,属于非生产性开支,不能增加商品的价值。纯粹流通费用作为商业资本家的预付资本,需要得到补偿。纯粹流通费用从实物上补偿,是从社会总产品中每年都要拿出一部分物质资料供商业部门使用。纯粹流通费用从价值上补偿,就是从每年的剩余价值总额中扣除相应的部分。
6.4 如何理解利息的来源和本质?
答:①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和企业利润。职能资本家使用借入的货币资本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平均利润,不能由职能资本家独占,而是分割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借贷资本家出让货币资本的使用权而获得的利息,另一部分是职能资本家所获得的企业利润。②利息的来源。利息来源于生产部门的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利息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③利息的本质。利息的本质是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而让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利息既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拥工人的经济关系,又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之间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经济关系。
6.5 怎样确定利息率?
答:①利息率是一定时期内的利息量与借贷资本总额的比率。利息率=一定时期的利息量/借贷资本总额。利息量=借贷资本总额×利息率。②利息率的高低界限。利息率的最高界限不能等于而只能低于平均利润。利息率的最低界限不能等于零。③影响利息率高低的因素。利息率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是平均利润率的高低,二是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和企业利润的比例。此外,影响利息率的因素还有,预期价格变动率、国家的财政货币政策、借贷资本风险的大小、借贷时间长短等。④利息率的决定。在一定的平均利润率水平和借贷资本供求平衡时,利息率由一个国家的习惯和法律传统所决定。不同国家的习惯和法律传统不相同。利息率的高低从而存在差异。
6.6 为什么说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和企业利润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答: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和企业利润,使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被进一步掩盖,似乎利息和企业利润都不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利息在现象上表现为资本所有权的收入,它似乎是由资本自身所产生的果实。企业利润在现象上表现为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带来的收入,它似乎是监督劳动或指挥劳动所获得的报酬。这样一来,利息和企业利润本来都是剩余价值转化形态的这个共同的本质规定,就被掩盖了,从而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关系。[Page]
6.7 怎样认识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的形成?
答:①银行资本的形成。资本主义银行所掌握的资本即银行资本,它由两部分构成:一是银行资本家自己投入的资本,即自有资本,它只占银行资本的小部分;二是银行吸收的存款,即借入资本,它占银行资本的大部分。②银行利润的水平。银行资本家所获得的银行利润与其自有资本的比率,应相当于平均利润率。③银行利润的形成。银行向外贷款所收取的贷款利息大于吸收存款所支付的存款利息,两者的差额再减去经营银行的业务费用,就形成银行利润。④银行利润的来源。银行利润来源于生产部门的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它是由向银行借款的职能资本家,将其使用这部分资本剥削雇佣工人所获得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作为利息付给银行而形成的。
6.8 资本主义银行具有哪些职能?
答:①资本主义银行是专门经营货币资本的企业。资本主义社会中货币资本的借贷,主要是通过银行来进行的。②资本主义银行的主要职能有两个:第一,吸收存款。即把社会上大量闲置的货币资本集中到银行;第二,发放贷款。即把货币资本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总的来说,银行是充当货币资本的所有者和使用者,即贷款人和借款人的信用中介,同时银行也是资本家相互之间的支付中介。
6.9 股份公司的股票有什么特征?
答:①股票是向股份公司投资入股并有权取得股息收入的凭证。②股票的主要特点有三个:一是不返还性,即股票持有者不能向公司退股,不能从企业抽走投资。股东不能持股,只能出售股票。二是流通性,即股票可以买卖、抵押或转让。股票持有者通过股票价格的波动,可获取买卖股票的价差以谋利。股票的流通性还有利于资本向效益好的意味部门和企业转移,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三是风险性。股票的风险性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公司企业的不良经营,二是来自股票市场的价格波动。购买股票实际上是一种风险性投资。
6.10 如何确定股票价格?
答:①股票有价格的原因。股票能够定期取得股息收入,所以它成为一种特殊商品,这种商品没有价值,但却有价格。股票的买卖实际上是买卖获取股息的权利。②股票价格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股票价格等于这样一笔货币资本,把这笔货币资本存入银行所获得的利息,与凭这张股票所取得的股息相等。③股票价格的决定。股票价格取决于股息和银行存款利息率两个因素。股票价格与股息成正比,与存款利息率成反比。用公式表示为:股票价格=股息/利息率。此外,股票价格还受其他一些因素影响,如市场上股票的供求状况、物价的水平、政府的财政税收和金融货币政策、经济周期的变动、以及政治、心理、投机等因素。
6.11 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有什么特征?
答:①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的特征有两个:①土地所有权同农业的经营权相分离。在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条件下,大土地所有者手中掌握和集中了大量土地,他们一般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而是把土地租给农业资本家,建立起以租赁土地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农场。②土地所有权同劳动者人身依附于土地的关系相分离。资本主义农业中的雇佣工人,对土地所有者没有人身依附关系,而是出卖劳动力的自由劳动者。农业资本家雇佣农业工人,采取雇佣劳动剥削方式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然后把剥削雇佣劳动者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即超额利润,以地租形式缴纳给土地所有者。
6.12 什么是资本主义农业中的租金?
答:①资本主义农业租金是指农业资本家在一定时期内,向地主缴纳的全部货币额。②租金的内容。租金中除地租以外,还包括由其他原因所引起的各项费用,这些费用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土地上的固定资产折旧费和利息。土地上经常可能有一些附设的固定资产,如灌溉设备、排水系统、农用建筑等,它连同土地一起出租给农业资本家。所以,农业资本家租种土地时,不但要缴纳地租,还要缴纳使用这些固定资产的折旧费和与这些固定资产价值相应的利息。二是租金还可能包括农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平均利润以及农业工人的一部分工资。如果地主索要高额租金,而某些无力从事其他部门的经营活动的农业资本家,不得不将平均利润的一部分作为租金交给地主,同时,农业资本家往往还克扣农业工人的一部分工资作为租金交给地主。[Page]
6.13 级差地租两种形态的形成条件是什么?
答:①级差地租I形成的条件。这个条件是不同地块的肥沃程度不同和地理位置不同。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是由劣等土地所生产的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以及由距离交通线和市场最远的土地所生产的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所决定的,这样,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就转化为级差地租I。②级差地租II形成的条件。这个条件是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在同一块土地上追加更多的投资,一般是在优等土地上进行的。只要在优等土地上追加投资所形成的劳动生产率(即单位面积土地所生产的农产品数量)比劣等土地高,则追加投资所生产的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就会低于由劣等土地生产的农产品所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这二者的差额所形成的超额利润,就转化为级差地租II。
6.14 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
答:①形成绝对地租的一般条件仍起一定作用。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的许多国家中,特别是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农业的发展水平仍低于工业,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仍是形成绝对地租的条件。②绝对地租形成条件的变化。有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农业资本有机构成已经出现赶上甚至超过工业资本有机构成的趋势。但是,土地私有权垄断决定了绝对地租必然存在,只是形成绝对地租的条件发生了变化,绝对地租不再是农产品的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而是农业资本家的一部分 平均利润的扣除,即把平均利润的一部分转化为绝对地租,有时农业资本家还会克扣农业工人的一部分工资作为绝对地租。
五、论述题
1.怎样认识商业资本的产生及其职能?
答:(1)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职能中分离出来的独立的职能资本形式。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产业资本家自己既从事商品的生产活动,又从事商品的销售活动。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市场范围不断扩大,产业资本家为了集中精力从事生产活动并节约流通资本的数量,便要求由专门从事商品销售业务的商业资本家为其推销商品服务。这样,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的商品资本的职能就逐渐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成为由商业资本专门执行的职能,商业资本是独立地在流通领域中发生作用的资本。(2)商业资本形成为一种独立资本形式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在于,在产业资本的循环中,商品资本职能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一是在产业资本的循环中,商品资本的职能本来就不同于生产资本和货币资本的职能,这就为商业资本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二是产业资本家的资本中,本来必须有一部分执行商品资本的职能。(3)商品资本的职能转化为商业资本职能的条件。第一,在产业资本家和专门从事商品流通的商人之间形成特殊的分工;第二,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人,必须有自己独立的投资。(4)商业资本的职能。商业资本是执行商品资本的职能,即销售商品,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
2.商业资本有哪些作用?
答:(1)商业资本的作用。主要作用有:第一,有利于产业资本家集中力量从事生产活动,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利润总额。第二,有利于节省流通资本,增加用于生产过程的资本。第三,可以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第四,可以缩短流通时间,加速商品流转。(2)商业资本有利作用的限度。只有当商业资本的数量不超过社会必要的比例的限度内,才能对产业资本起到有利作用。如果商业资本的数量超过社会必要的比例,既造成浪费,又会延缓资本周转速度,还会使平均利润率降低。(3)商业资本有不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消极方面。商业资本家购进商品后,商品并未最终进入消费,有的商人还把商品囤积居奇或转手倒卖,形成虚假的市场需求,促使产业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这就会导致生产和消费的脱节,加深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矛盾。这个矛盾的尖锐化,会促进经济危机的爆发。 [Page]
3.借贷资本是怎样形成的?它的本质是什么?
答:(1)借贷资本的形成。在资本主义再生产循环过程中,职能资本往往会有暂时闲置不用的货币资本,这是借贷资本的主要来源。而在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有的资本家需要补充货币资本。因而拥有暂时闲置货币资本的资本家,就可以把这些货币资本贷给需要补充货币资本的资本家使用。而取得贷款的资本家在一定时期后归还贷款时,必须将剥削来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以利息形式作为报酬支付给贷方。因此,从职能资本运动过程中暂时游离出来的货币资本,为获取利息而借贷出去时,就形成为或转化为借贷资本。借贷资本是一种独立的资本形式。(2)借贷资本的本质。借贷资本的本质是借贷资本家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的货币资本。借贷资本既体现着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又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的关系。
4.资本主义股份公司是如何产生的?
答:(1)什么是股份公司。资本主义股份公司是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合资经营的企业。股份公司的典型和成熟的形式是股份有限公司。(2)股份公司的产生。股份公司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信用制度的发展而产生的。首先,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生产规模和企业规模不断扩大,需要巨额资本才能兴办大型企业,这是单个资本难以办到的,因而要求通过集资方式,把单个资本及社会上闲散的资本联合组成股份公司。其次,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发展,从两个方面促进了股份公司的产生。一方面,股份公司的股票购买者拥有资本的所有权,而这些资本的使用权是交给股份公司,由股份公司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以,股份公司的资本所有权和使用权是相分离的,它是信用这种借贷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另一方面,股份公司股票的发行,一般是通过作为信用机构的银行来进行的,而且有时银行也成为购买股票的投资者,或由银行自己发行股票集资组建股份公司。
5.资本主义股份公司的功能是什么?
答:股份公司对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功能:(1)有利于快速聚集资本和优化投资结构。股份公司通过发行股票,可在短期内集中大量资本,实行规模经营,有利于获取较高盈利,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同时,股份公司有利于投资者将资本向市场需求大、经济效益高的部门和企业转移,从而优化投资结构,合理配置社会资源。(2)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股份公司的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既能使企业财产所有者的权益得到维护,又能使企业拥有独立的经营权,独立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并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专业化的经营管理队伍,从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3)有利于保持企业财产的完整和稳定。股份公司企业对股东投资所形成的全部财产具有法人财产权,这种企业法人财产具有整体性、稳定性、连续性的功能。整体性是指,不论企业投资者有多少,企业的法人财产合为一体,由企业法人占有和统一使用。稳定性是指,股东即使将其向企业的投资转让给他人,但企业的法人财产并不发生变动。连续性是指,只要公司企业存在,投资者的变动不会影响企业法人财产权的连续行使。公司企业财产的完整和稳定,有利于企业进行较长期的经营决策,有计划地从事较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
6.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者购买小额股票是否实现了资本民主化?
答:(1)发行小额股票的原因。资本主义股份公司发行小额股票,有利于将分散于劳动人民手中的少量货币积蓄集中起来, 由大资本家支配和使用。股份公司实际上是大资本支配其他阶层的货币收入的形式。 (2)劳动者购买小额股票不能改变其受剥削的地位。在资本主义的股份公司中,大股东和大资本家实际上是股份公司的真正所有者。大股东控制股份公司所需要的股票数量称做股票控制额。由于小额股票的发行,使股权分散化,大股东控制股份公司的股票控制额,往往只需占股票总额的30%或20%,甚至5%即可。而众多持有小额股票的小股东,不可能形成与大股东相抗衡的力量。劳动者即使购买了小额股票,并不能使他们成为资产者,更不可能改变其受剥削的经济地位。(3)资产阶级宣扬劳动者购买了小额股票,就实现了“资本民主化”,消灭厂劳动与资本的界限,这完全是欺人之谈。[Page]
7.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和特征是什么?
答:(1)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资本主义地租是农业资本家租种地主的土地而向地主缴纳的地租,它是农业工人所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即超额利润。(2)资本主义地租的主要特征。第一,资本主义地租是以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为前提,它建立在剥削具有人身自由的农业雇佣工人基础之上,表现为一种纯粹契约关系的经济关系。第二,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由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共同瓜分,上地所有者获得地租,农业资本家获得平均利润。第三,资本主义地租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三个阶级之间的对立关系,即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同瓜分由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经济关系。
8.资本主义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原因和源泉是什么?
答:(1)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土地在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等方面存在差别。由于土地有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差别,因而同量资本投入生产条件不同而面积相同的土地,劳动生产率和产量收益也不相同。而农产品必须按照由条件较差的劣等土地生产的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所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出售,只有这样,租种劣等土地的农业资本家才能获得平均利润,从而才肯于租种劣等土地。投资于较好的优等土地和中等土地的农业资本家,其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本来低于社会生产价格,但仍按照社会生产价格出售,就可以获得超额利润,这个超额利润便作为级差地租缴纳给土地所有者,农业资本家自己则获得平均利润。而租种劣等土地是不缴纳级差地租的。(2)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是指在土地有限,特别是优等地和中等地有限的条件下,土地作为经营对象被农业资本家使用后,所形成的对土地的经营性垄断。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得其他部门的资本不能自由转入农业经营,特别是不能自由投到优等地和中等地,限制了农业中的竞争。这就不但使得经营优等地,而且经营中等地的农业资本家都能获得超额利润,同时,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还使农业中可以长期稳定地获得超额利润,这个超额利润便形成级差地租。(3)农业中的超额利润以级差地租形式从农业资本家手中转入土地所有者手中的原因是土地私有权。(4)级差地租的源泉,是耕种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超额剩余价值。
9.资本主义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原因和源泉是什么?
答:(1)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或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农业资本有机构成较低,同量资本在农业中可推动更多的活劳动,在剩余价值率相同的情况下,农业部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高于工业部门,从而农产品的价值便会高于其社会生产价格。农产品的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而产生的超额利润,便形成农业资本家向土地所有者缴纳的绝对地租。(2)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土地私有权垄断。土地私有权垄断是指农业中有限的土地被私人土地所有者占有以后,别人无法再拥有对土地这种生产资料的私有权,形成了对土地的私有权垄断。这种土地私有权垄断阻碍和排斥资本自由转入农业获得土地私有权,限制了部门之间的竞争。因而农业中的剩余价值并不参加全社会的利润平均化过程。而且,土地私有权垄断还决定了,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绝对地租。所以,土地私有权垄断使得农产品不仅能够而且必须按照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价值出售,从而在农业资本家获得平均利润的同时,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便形成为绝对地租。(3)绝对地租的源泉。绝对地租的源泉是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即超额剩余价值,绝对地租是这部分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Page]
10.如何理解土地价格的决定?
答:(1)土地有价格的原因。原始土地不是劳动产品,因而没有价值,也就不存在以土地价值为基础的土地价格。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土地是被私人所占有的,而在商品关系普遍存在的情况下,凡是被私人所占有的有用的东西都可以当作商品来买卖,被私人所占有的土地同样可以被作为商品买卖,并有了土地价格。(2)土地价格的决定。土地价格不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而是资本化的地租,即土地价格相当于能够取得这笔地租收入的货币资本。也就是土地价格相当于这样一笔货币资本,把这笔货币资本存入银行每年所得的利息,等于购买这块土地后将其出租每年所获得的地租。所以,土地价格是由地租数量和银行存款利息率两个因素所决定的。土地价格与地租量成正比变化,与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变化。用公式表示是:土地价格=地租/利息率。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资料(七)
第七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自由竞争必然会引起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而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会自然地:走向垄断。
2、垄断利润是垄断统治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
3、垄断利润主要是通过:垄断价格实现的。
4、在垄断阶段垄断银行资本的新作用是:由普通的中介人变成万能的垄断者。
5、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中社会经济生活的实际统治者是: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
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私人垄断资本同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的结合。
7、二次大战以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和广泛发展。
8、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总任务是:促进市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
9、资本主义国家对国民经济调控的主要方式是:间接调控。
二、多项选择题
1.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是(BCE)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变革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和部分质变
C.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和结果
D.不涉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种变化
E.从个体资本占统治地位发展到垄断资本占统治地位
2.垄断资本主义本身发展所经历的阶段是(BE)
A.企业垄断阶段
B.一般垄断或私人垄断阶段
C.行业垄断阶段
D.部门垄断阶段
E.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3.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存在的竞争形式有(ABCD)
A.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
B.垄断与非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
C.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
D.非垄断企业之间的自由竞争
E.为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的竞争
4.垄断价格的形成表明(ADE)
A.并未否定价值规律的作用
B.否定了价值规律的作用
C价值规律作用的范围大为缩小
D.它是价值规律在垄断阶段发生作用的体现
E.并未否定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
5.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形成金融资本的资本是(BD)
A.一般的工业资本 B.垄断的工业资本
C.一般的银行资本 D.垄断的银行资本
E.垄断的商业资本
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是(ACE)
A.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
B.资产阶级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国际上的结合
C.国有资本和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
D.资产阶级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形式上的结合
E.国家垄断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7.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国有经济的途径是(AB)
A.资产阶级国家利用财政收入投资建立新企业
B.通过国有化将私人企业变成国有企业
C.国家掌握一个企业的控股权
D.国家与私人资本共同投资建立新企业
E.国家将一定资本注入私人企业
8.资本主义国家运用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的调节主要是(BE)
A.对工资收入的调节[Page]
B.对利息率的调节
C.对物价水平的调节
D.对市场商品流通量的调节
E.对货币流通量的调节
三、名词解释
1、垄断:是指一个或几个大型企业占有一个经济部门的绝对部分的生产或流通份额,并控制相关商品的价格,从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的情况。
2、金融资本:是垄断的工业资本和垄断的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构成的一种资本形式。
3、金融寡头:是掌握了金融资本,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4、参与制:是通过控制一定数量的股票从而层层控制许多企业的经济上的统治方式。
5、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所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6、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凭借其垄断地位所规定的、旨在保证获取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
7、垄断高价:是垄断组织出售产品时规定的超过商品价值和生产价格的垄断价格。
8、垄断低价:是垄断组织购买生产资料时规定的低于商品价值和生产价格的垄断价格。
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私人垄断资本与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
四、简答题
7.1 垄断是怎样产生的?
答:①自由竞争引起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资本主义企业在自由竞争中,会不断通过资本积聚和集中来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引起生产和资本的不断集中。而资本主义社会中信用制度的发展,股份公司和联合制企业的出现,以及在经济危机中企业破产和两极分化的加剧,都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②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垄断。当一个部分的大部分生产或流通为一个或几个大企业所控制时,小企业很难与其竞争。少数大企业之间势均力敌,继续竞争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不如放弃竞争,通过协商达成协议,形成垄断,并可坐享因垄断而带来的高额利润。这样,垄断就出现了。当经济生活中垄断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时,资本主义就会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
7.2 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答:大资本对经济生活的垄断主要是通过一定的垄断组织实现的。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有:①卡特尔。是通过生产或经营同类产品的一些大型垄断企业之间通过协议形成的、在生产或流通的某个或某些环节实行垄断的组织形式。②辛迪加。是把一些在法律上和生产上还是独立的大垄断企业在流通环节上统一起来,进行垄断经营的组织形式。③托拉斯。是垄断了某种商品生产和经营全过程的独立的大型垄断企业。④康采恩。是以一两个特大垄断企业为核心,联合了各方面各领域一大批企业所形成的超大型垄断集团。⑤混合联合公司。是二战后新兴起的垄断组织形式,其生产经营项目已不限于同类或相关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活动,而是跨行业跨部门进行混合生产与经营。
7.3 为什么垄断与竞争能够相互并存?垄断统治下有哪些竞争形式?
答:①垄断与竞争并存。垄断统治并没有,也不可以消灭竞争,而是与竞争并存。这是因为:第一,竞争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核心机制和内在规律。有商品经济就必然存在竞争。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竞争当然不会消失。第二、垄断统治下仍然存在着未形成垄断的部门和大量非垄断企业,这些经济主体之间仍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第三、垄断占统治地位的部门内,垄断企业之间本质上仍然是相互竞争的关系。②垄断阶段竞争的发展。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竞争的主体、形式、内容和激烈程度,都较之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有新发展。从竞争的范围看,大体有: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垄断与非垄断企业,也称为“局外企业”之间的竞争,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非垄断企业之间的自由竞争。
7.4 垄断阶段的竞争有什么特点?
答:垄断阶段的竞争同自由竞争阶段相比,有以下特点:①竞争的目的不同。垄断时期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②竞争的手段有了新变化。不但以前的各种竞争手段在继续使用,而且由于垄断的存在,各种凭借垄断地位采取的新的竞争手段层出不穷,花样翻新。③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后果不同。垄断竞争的激烈和持久及其造成的破坏程度,都大大超过自由竞争阶段。④竞争的范围不同。垄断竞争不仅存在于国内,而且扩展到了国外,除了经济领域外,还在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展开激烈的竞争。[Page]
7.5 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是怎样形成的?
答:①银行垄断的产生。银行业的自由竞争导致银行资本集中,银行资本集中到一定程序,形成银行垄断。②银行的新作用。银行垄断产生后,银行具有了新作用,即由普通的中介人变成万能的垄断者。③金融资本的形成。银行垄断的形成和银行的新作用,促使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逐渐融合,形成金融资本。金融资本是由垄断的工业资本和垄断的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构成的一种新的资本形式。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中经济生活各个方面的实际统治者。金融资本主要是通过三条途径形成的:第一、日益紧密,相对固定的银行与企业关系的形成。第二,工业企业与银行之间相互持股以便实现对对方的控制与操纵。第三,银行与工业企业人事上的相互融合。④金融寡头。金融寡头就是掌握了金融资本,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7.6金融寡头如何实现其经济和政治的统治?
答:①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这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参与制”主要是指通过控制一定数量的股票从而层层控制许多企业的经济上的统治方式。金融寡头先利用手中的资本控制一些大型的母公司,通过母公司控制子公司,子公司控制更多的孙公司。由此类推,金融寡头就可运用手中的巨额资本并通过层层控制进而在事实上掌握、操纵和控制更多的资本,从而实现其在经济上的统治。②金融寡头在政治上的统治。这主要是通过“个人联合”的方式实现的。即派代理人或自己亲自出马担任政府要职,或把政府的高官拉过来,让他们在其政治活动中为金融寡头的利益服务,还通过建立政策研究咨询机构等方式来对政府的政策施加影响,并通过掌握舆论工具和新闻媒介来对社会生活施加影响,从而实现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统治。
7.7 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对象是什么?
答: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管理和调控的对象,既包括各个微观经济主体,也包括作为整体的国民经济宏观全局。资本主义国家不但要调节控制宏观经济总量,而且要规范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利用经济和法律等手段促使企业按照国家的既定方针来行动和运作。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只有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对经济进行管理和调控,才有可能实现国家调控经济的目标。
7.8 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方式和手段是什么?
答:①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方式。一是国家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调节、控制和介入,如对国有企业和国有私人合营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调控,这在整个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调控中所占比重不大;二是国家对国民经济的间接调节与控制,主要是运用经济手段,通过经济政策的制定,经济杠杆的运用,还可以通过计划的指导,间接地引导私人资本按照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所希望的方向发展。这是资本主义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控的主要方式。②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手段。主要是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个别时候和特定情况下,还可能出台某种行政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直接的干预。经济手段主要是通过经济政策措施来引导企业,使企业活动的方向符合国家调控的目标。法律手段则主要起规范经济秩序的作用,通过法律的指导和执行,使私人企业的活动纳入国家法制的轨道,整个国民经济可以有序地运行。
7.9 怎样理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
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虽然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的又一次经济关系调整和部分质变,并也起到了缓和经济和社会矛盾、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但仍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反而会加深这个矛盾。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家政权是代表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国家政权,它不可能从全社会的角度,特别是无产阶级的立场出发去组织、计划、协调生产,它的所有经济政策和措施说到底是为维持和稳定资产阶级社会秩序服务的。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会同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和全社会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利益发生矛盾和对立,从而表现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Page]
7.10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有哪些阻碍作用?
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集中表现在它使垄断资本主义的某些内在矛盾更加复杂和深化,这主要表现在: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的财力,主要来自税收,而巨额的税负最终会落到劳动人民的头上,加重他们的负担,减少他们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这又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痼疾——生产相对过剩的根源之一。②国家的巨额财政赤字,也是币值不稳定和通货膨胀的源泉之一。③国有经济还长期存在官商作风、管理不善、效率低下、亏损严重等问题,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包袱。因此,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局限性造成的。
7.11 怎样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答:①垄断资产阶级利用和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原因。垄断资产阶级之所以积极利用和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种垄断形式,是因为它可以通过国家调节经济生活,加强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更好地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更有利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论采取哪种具体形式,其实质都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和国家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是资产阶级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代表垄断资产阶级总体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形式。
五、论述题
1.什么是垄断价格?它为什么没有否定价值规律的作用?
答:(1)垄断价格。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在销售或购买商品时,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的,旨在保证获取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垄断价格大体可分为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两种。垄断高价是指垄断资本在出售自己产品时规定的超过商品价值和生产价格的垄断价格;垄断低价是指垄断资本在购买生产资料时规定的低于其价值和生产价格的垄断价格。(2)垄断价格没有否定价值规律作用的原因。垄断价格是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作用的具体体现,它并未否定价值规律的作用,原因在于:第一,垄断价格的制定不能无限抬高到极大脱离价值的地步。第二,垄断的形成并不能增加价值总量,全社会商品价格总额仍然等于商品价值总额,垄断价格对价值的偏离,必然和另外一些非垄断企业或小生产者生产的商品价格对价值的反向偏离相对应。第三,通过垄断价格所获得的垄断利润,归根到底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其他劳动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哪些具体形式?
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国家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这种结合有多种形式,并且这些结合形式还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变化,但其基本的、主要的形式则可归纳为以下三种:(1)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这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经济,国有企业。国有经济可以通过国家利用财政收入投资建立起来,也可以通过国有化方式,将一些私人企业变成国有企业。(2)国有资本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既可以是国家和私人资本共同投资于一个新的企业,也可以是国家通过出售一部分国有企业的股份,从而形成国家和私人资本共有的企业,还可以通过国家收购一部分原私有企业的股份而形成国有资本与私有资本相结合的企业。(3)国家垄断资本与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这就是资产阶级国家在资本主义私人企业的外部起作用,通过种种方式来促进和诱导私人企业向既定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与调节。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如何产生的?
答:(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归根到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结果。一般垄断产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却大大促进了生产社会化的发展。社会化大生产本质上要求按照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全社会范围内组织、计划、协调各种社会经济活动,而私人垄断资本仍然是从其私利的角度作出决策,进行经济活动,这就必然会与社会化大生产的本质要求不断发生越来越激烈的冲突。这种条件下必须由国家出面,利用政权的力量来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维持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运行,于是就出现了国家政权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Page]
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为维护资产阶级特别是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具有资本势力雄厚、社会化程度高、调节社会经济能力强等特点,使它在某些方面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和私人垄断资本不相适应的矛盾。这样,私人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的结合日益紧密,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各个领域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各国广泛、高度地发展起来。
4.垄断利润的来源是什么?它是怎样实现的?
答:(1)垄断利润的来源。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所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垄断利润。垄断利润归根到底来自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和价值的一部分。第一,来自对本国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剥削的加强;第二,由于垄断资本可以通过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来控制市场,使得它能获得其他企业,特别是非垄断企业的利润;第三,通过加强对其他国家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获取的海外利润;第四,通过资本主义国家政权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从而将劳动人民创造的国民收入的一部分变成垄断资本的利润。(2)垄断利润的实现。垄断利润主要是通过垄断价格实现的。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在销售或购买商品时,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的,旨在保证获取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垄断价格大体可分为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两种。垄断高价是指垄断资本在出售自己产品时规定的超过商品价值和生产价格的垄断价格;垄断低价是指垄断资本在购买生产资料时规定的低于其价值和生产价格的垄断价格。
5.为什么垄断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局部调整和部分质变?
答:(1)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进行局部调整的原因。垄断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局部调整和部分质变,这种变化归根到底是/七产力发展的要求和结果。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在发展演化过程中,造就了不断发展的社会化大生产,而这种社会化的大生产同资本主义私有制是矛盾的,资本主义必须找到一个在其自身范围内调整、适应的方式,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从而使资本主义制度能继续生存和发展下去。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在其内部的一次局部调整。(2)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发生部分质变的表现。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可分为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和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这两个阶段的基本经济关系虽然没有本质上的变化,但垄断阶段已发生了部分质变,表现在:第一,自由竞争阶段的经济基础是私人资本或个体资本,当时的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具体形式是资本家个体私有制;而垄断阶段的经济基础是社会资本,垄断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具体形式是以股份制资本为基础的垄断集团私有制。第二,自由竞争阶段是个体资本占统治地位,垄断阶段则是垄断资本占统治地位。第三,从更深层次的经济关系和发展趋势来看,从自由竞争阶段到垄断阶段的发展,意味着资本主义私有制在向着靠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方向发展。
6.二次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广泛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答:二次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广泛发展的原因是: (1)仅靠私人垄断资本的力量,无法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巨额资金,特别是高精尖的新兴产业部门,对国民经济有举足轻重作用的支柱产业和部门,私人垄断资本的实力往往是不够的,必须依靠国家的力量来筹集大规模建设所需要的巨额资本。(2)在一些大规模公共设施的建设上,私人垄断资本是无能为力或不愿进行投资建设的,只有通过国家的力量来建设。(3)一些大型、基础性、前导性的科学研究项目,也是私人垄断资本不愿涉足的领域,而当代各国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科技力量的竞争,不下大力气发展基础科学研究,就有可能落后于人,受制于人,因此,发达资本主义各国都把科研列为重要的社会经济发展项目,给予高度重视,由国家投资支持。(4)市场问题日趋严重,要求利用国家的力量来扩大国内外市场。(5)社会化大生产客观要求由一个社会中心来协调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就需要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6)资本主义国家中的阶级矛盾、分配不公现象加剧,要求资本主义国家介入国民收入再分配领域,进行私人垄断资本所不可能承担的利益再分配的调节活动。[Page]
7.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任务和目标是什么?
答:(1)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总任务,是促进市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2)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调节的目标主要包括:第一,保持经济的稳定和一定程度的增长。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总是处在周期循环的波动中,私人资本在经济高涨时期,往往拼命追逐利润,无限扩大生产,而当萧条时期又紧缩生产,造成生产的停滞和整个国民经济的不景气。针对这种情况,资本主义国家随时出台调节措施,试图保持国民经济稳定,维持一定的经济增长。第二,保持币值和物价的稳定。币值和物价不稳定,市场经济就不能顺利运转,社会就不会安定。因此,资本主义国家通常把稳定币值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一个重要目标。第三,实现充分就业。失业一直是困扰各国资产阶级政府的一个棘手的社会问题。因此,资本主义国家在其宏观经济政策中也一直把尽量创造就业机会,保持较高就业水平,力图实现充分就业作为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个重要目标。第四,保持国际国内收支的大体平衡。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是国际国内收支,都应是基本平衡的,这样才能保持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和健康发展。所以,资本主义国家也总是把保持收支的基本平衡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
8.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政策是什么?
答:当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主要是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一定程度上实行国民经济计划化实现的。(1)财政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两方面。从财政收入看,主要的财政收入渠道是税收,国家可以通过税收政策,以不同的税种设置和有差别的税率,来鼓励某些产业的发展,制约与限制另一些产业的发展,乃至从总体上调节经济周期的变化。从财政支出看,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财政支出除了维持政府运转的需要外,大量的财政支出是用于干预社会经济活动,为实现宏观调控目标服务。(2)货币政策。主要包括对利率的调节和对货币流通量的调节两个方面。第一,利率调节主要是通过利率高低和差别利率来实现某些宏观经济目标。第二,货币流通量的调节对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更为重要。发达国家在调控货币量方面,主要运用三大手段:一是公开市场业务,二是最低准备金率政策,三是再贴现利率政策。(3)经济中的计划管理。资本主义国家的计划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制定一定时期的国民经济增长计划,财政收支计划,货币发行汁划,国家重点投资计划,科技教育发展计划,主要产业发展计划等一些带有全局性,规划性,前瞻性,指导性的计划和规划。然后,再通过一定方式,主要是经济手段引导私人企业向计划规划的方向发展。
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实现机制是什么?
答:(1)宏观经济管理和调节的实现机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的目标,主要是通过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调节机制实现的,这是经济调节手段的具体体现。在发达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国家调节和企业行为的结合点。特别是在私有制为主体的资本主义经济中,国家不能直接要求私人企业,只能通过市场信号的变化去引导企业。国家通过制定一定的经济政策,引导市场行为的走向,即通过市场的调节体现政策的导向。而企业则在这种引导下,采取对策向相应的方向发展。(2)国家调节哪些市场。发达市场经济中,国家调节的主要是四大市场,即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外汇市场。国家主要通过这四大市场的总量供求和相关的经济指标,并主要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外汇政策进行干预,以求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以及实现经济的稳定和适度增长。
1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有哪些促进作用?[Page]
答:(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局限性,促进了社会生产新一轮的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二战以后的发展表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与干预下,不但加速实现了这些国家的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而且实现了农业工业化和现代化,实现了商业服务业的现代化,改变了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全面现代化。(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促进经济发展的原因:第一,可以运用国家掌握的巨额投资投入社会再生产过程,兴办那些私人资本无力兴办的,适应新科技发展要求的巨大的新兴工业企业,从而部分地克服了社会化大生产与私人垄断资本之间的矛盾。第二,资产阶级国家可以代表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调节经济过程和经济活动,这就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单纯追求眼前利益的狭隘界限。第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特别是经济计划化的综合性调节,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能够相对缓和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促进社会经济较为协调地发展。 第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劳资矛盾,以及垄断资本和中小资本的矛盾。第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还通过国家出面进行国际经济调节,这能使资本主义各国间的矛盾得到一些协调和缓解,从而有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来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资料(八)
第八章 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关系
一、单项选择题
1、垄断资本国际化和各种形式的国际垄断组织的实质是:谋求私人垄断资本或国家垄断资本的共同利益。
2、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源配置的国际化。
3、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在制度上和组织形式上的体现。
4、资本国际化的发展进程是:从商业资本国际化到借贷资本国际化再到产业资本国际化。
5、新殖民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打着援助旗号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剥削和控制。
6、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是:有利益一致之处,又有矛盾和争夺。
7、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关系的实质是:控制与反控制,剥削与反剥削
8、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争取和平与发展。
二、多项选择题
1.资本输出的实质是(ABC)
A.金融资本掠夺和剥削其他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手段
B.确立和巩固金融资本对世界统治的重要工具
C.国际垄断的基础
D.帮助其他国家和人民发展经济
E.促使国际经济的均衡发展
2.二次大战后资本输出的特点是(BCDE)
A.资本输出的流向主要向经济落后国家输出
B.资本多方向输出,特别是发达国家间相互投资大增
C.国家资本输出快于私人资本输出的增长
D.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输出多采取“援助”方式
E.资本输出数量剧增
3.当代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CD)
A.国际卡特尔
B.国际辛迪加
C.跨国公司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垄断同盟
E.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4.经济全球化的内容包括(BCD)
A.分工的全球化 B.生产的全球化
C.贸易的全球化 D.资本的全球化
E.科技的全球化
5.二次大战后对世界经济和国际经济秩序有较大影响的国际经济组织主要有(CDE)
A.欧洲联盟
B.亚太经合组织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D.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
E.世界贸易组织
6.地区经济集团(ABCDE)
A.是地域上邻近的一些国家所组成的经济或贸易集团
B.是通过签订一定协议而组成的
C.其宗旨是增强和扩大集团的实力和竞争力
D.是资本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E.其目的是为集团成员国谋取经济利益
7.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不断爆发外贸大战是因为(ABCD)[Page]
A.国际贸易是资本主义国家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
B.争夺世界市场的斗争日益激烈
C.资本主义各国的市场问题都十分尖锐
D.占领海外市场可缓解国内生产过剩压力和获取更多利润
E.有利于推行新殖民主义政策
8.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方面的矛盾主要体现在(ABC)
A.贸易方面 B.投资方面
C.金融方面 D.生产方面
E.分配方面
三、名词解释
1、资本输出:是资本主义国家和政府、或是资本家、或是垄断集团,为获取高额利润和利息,以及取得其他经济利益而对国外进行投资或贷款。
2、国际垄断同盟:是指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组织,通过订立协议所建立的国际性垄断组织的联盟。
3、国际卡特尔:指若干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或经营某种产品的垄断组织,通过订立协议,垄断和瓜分这种产品的世界市场,规定垄断价格,以谋取垄断利润。
4、新殖民主义:是二次大战后,随着旧殖民体系的瓦解,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采取比较缓和和隐蔽的手法,主要是采取经济渗透办法,打着所谓援助的旗号,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剥削和控制的殖民主义政策。
5、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发展和科技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经济活动日益超越出一国和地区范围而相互紧密联系的趋势。
6、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在制度上和组织形式上的体现与反映。
7、地区经济集团化:是地域上邻近的一些国家,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和生产国际化的客观要求,为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通过签订协议而组成的地区性经济或贸易集团。它是经济一体化的一种具体组织形式。
8、跨国公司:又称多国公司,是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的对外进行直接投资,在国外设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进行跨国的即国际间的生产、销售或金融等各种经营活动,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为目的的大型垄断企业。它是战后国际垄断组织的重要形式。
9、自由贸易区:是区内各国在相互贸易中给予优惠,以加强地区间合作和增强地区竞争力的一种方式。
10、关税同盟:是缔约国在相互贸易中免除关税和限额,并规定共同关税税率和贸易政策,具有一定程度的超国家范围经济调节的组织。
11、经济联盟:是指参加国除了达到关税同盟的要求外,并制定某些共同的经济政策,在货币金融方面进行协调,实现同盟内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建立起一些超国家的经济调节机构的组织。
12、经济政治联合体:是参加国既在经济上进行国际协调和联合行动,又在政治上向一体化发展,建立起一些超国家的政治机构来统一管理和协调参加国的政治事务的组织。
四、简答题
8.1 垄断资本主义资本输出的形式和实质是怎样的?
答:①资本输出的形式。一是从资本输出的形态来看,分为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二是从资本输出主体来看,分为私人资本输出和国家资本输出。②资本输出的实质。资本输出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其实质都是金融资本掠夺、剥削和奴役其他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手段,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确立和巩固金融资本对世界统治的重要工具,是垄断资本实行国际垄断的基础。
8.2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对输出国的作用和后果是什么?
答:①资本输出对输出国的作用是:第一,为过剩资本找到了出路,并获得高额利润和利息。第二,资本输出成为输出国控制输入国经济、政治、乃至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要手段。第三,资本输出是输出国扩大商品出口的重要手段。第四,资本输出使金融资本的银行网遍布全世界,强化了金融资本对世界的统治。②资本输出对输出国带来严重后果:第一,使输出国成为坐吃其他国家财富的食利国。第二,造成输出国经济发展缓慢。第三,造成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争夺有利投资场所的斗争,加深它们之间的矛盾。
8.3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对输入国的作用是什么?[Page]
答:资本输出对经济比较落后的资本输入国有两重作用:①促进落后国家经济的发展。外来资本和生产方式,促进落后国家自然经济的瓦解,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逐渐发展,建立起一些发展工商业所需的基础设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②对落后国家的不利影响。资本输出往往并非平等互利,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的贷款条件、不等价交换等方式掠夺和剥削资本输入国,使这些国家很难摆脱贫困境地。而且会造成输入国经济片面和畸形发展,形成对资本输出国在资金、技术上的依赖,甚至在政治上从属于输出国,成为其附庸。
8.4 二次大战后资本输出的新特点是什么?
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输出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①资本输出的数量大为增加。②资本输出的流向发生变化,从原来主要是经济发达国家向经济落后国家输出,发展到多方面输出,特别是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增大。③私人资本输出增长的同时,国家资本输出增长更快,并日益成为占重要地位的资本输出形式。④经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输出,往往采取所谓“援助”的方式进行。
8.5 国际垄断组织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
答:①国际垄断组织产生的必然性。各个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组织,在输出资本和发展对外经济过程中,存在着又联合又争夺的复杂关系,他们在世界经济领域中的竞争,发展到一定程度,也会形成国际垄断。他们通过订立协议建立起国际性的垄断组织联盟,即国际垄断同盟。②建立国际垄断同盟的目的。目的在于协调各国垄断组织间的关系,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垄断,即通过各国垄断组织的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③国际垄断组织的形式。早期的国际垄断组织形式主要是国际卡特尔,当代的国际垄断组织形式以跨国公司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垄断同盟为主。
8.6 国际垄断同盟怎样从经济上瓜分世界?
答:①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的形成。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就是各国垄断组织在世界市场上和国际经济关系中划分势力范围。这种瓜分大多是通过垄断组织间的协议实施的,瓜分的结果是以经济实力为后盾和基础。②在经济上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和各国垄断组织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当实力地位发生变化时,就会在经济上重新瓜分世界,通过重新订立协议,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当代各国垄断组织往往是通过所建立的跨国公司来占领国际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进行经济上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
8.7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要从领土上瓜分世界?
答:①从领土上瓜分世界的原因。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维持其在世界上的统治,获取高额利润,除了在经济上瓜分势力范围外,还采取政治、军事手段从领土上瓜分世界,即通过武力占领等手段,把经济落后国家变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属国。早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已开始占领殖民地,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当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时,帝国主义列强已把世界领土瓜分完毕。②重新瓜分世界领土的斗争。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是依靠经济、政治、军事实力来瓜分世界领土的,而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后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实力强大后,必然要同已呈衰落趋势的老牌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就是帝国主义国家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瓜分世界领土而引起的。
8.8 垄断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是怎样形成的?殖民地的作用是什么?
答:①殖民体系的形成。随着帝国主义列强把世界领土瓜分完毕,形成了这样一种世界格局:一方面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和宗主国,它们统治着本国和殖民地;另一方面是广大经济落后国家,它们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奴役和压迫之下。这就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②殖民地的作用。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史上, 殖民地对资本主义国家起到多方面作用:它是重要的原料供应地;最可靠的销售市场;有利的投资场所;维持霸权地位和建立军事基地的重要条件;以及维持和加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统治的重要条件。[Page]
8.9 经济全球化是如何形成的?
答:①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指国际经济发展中,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种趋势。②经济全球化的形成过程。19世纪中叶,随着现代工业、交通和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出现了经济全球化的萌芽。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般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时期,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的大发展,经济全球化也进一步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其原因主要是:第一,新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通讯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加强了国际经济联系。第二,国际贸易的自由程度大为提高。第三,国际资本流动的大幅度增加。
五、论述题
1.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是什么?
答: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输出在各主要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而大规模地发展,成为垄断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经济特征。(1)资本输出的必要性。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输出的必要性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垄断形成后出现了大量所谓“过剩资本”,这是资本输出的财力基础。垄断资本家获得的高额垄断利润再转化为投资时,继续投入原有行业则不利于维持其垄断地位,投入其他垄断部门很不容易,投入未垄断的部门利润较低,从而形成“过剩资本”。二是过剩资本的最佳投资场所是输出国外,特别是经济落后的国家,不但可获高额利润,而且可带动商品输出。(2)资本输出的可能性。世界上其他国家,特别是经济落后国家的自然经济趋于瓦解,商品经济开始发展,被卷入世界市场;出现了充足和低价的劳动力供给;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有所发展。再加上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自身的金融业、信用制度、交通通讯业的发展。这些都为资本输出提供了基本条件。
2.什么是新殖民主义?
答:(1)新殖民主义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过去的殖民地和附属国纷纷独立,成为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帝国主义的老殖民主义体系分崩瓦解。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的统治由旧殖民主义转为新殖民主义。所谓新殖民主义,一般地说,不是采取赤裸裸的军事侵略和武装占领来剥削、掠夺和奴役殖民地的方式,而是采取比较缓和与隐蔽的方式,打着所谓援助的旗号实现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与控制。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帝国主义的扩张主义和霸权主义本性已经改变,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斯拉夫联盟的狂轰滥炸、赤裸裸地军事侵略就是证明。(2)新殖民主义的一般手法。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实行新殖民主义的主要手法是:第一,通过直接投资,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部门进行渗透,使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结构上依附于发达国家。第二,通过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垄断,使发展中国家在技术上依附于发达国家。第三,通过对世界市场和产品价格的垄断,使发展中国家在贸易上依附于发达国家。第四,通过对国际货币和金融的垄断,使发展中国家在金融方面依附于发达国家。(3)新殖民主义的后果是,造成今日世界上富国越富、穷国越穷的局面。
3.资本国际化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
答:资本国际化是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资本国际化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从商业资本国际化——借贷资本国际化——产业资本国际化的历史进程。(1)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出现了资本国际化现象,这时的资本国际化主要表现为商业资本的国际化。(2)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国际化进程加速,资本国际化的形式除了商业资本国际化继续发展以外,借贷资本的国际化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国际化中产业资本国际化的进程大大加快。其具体表现是私人垄断资本和国家垄断资本不断扩大国外投资,兴建生产性企业。[Page]
4.经济全球化的内容是什么?
答: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资源配置的国际化,其内容主要包括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三个方面。(1)生产全球化。随着科技的发展,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和协作加强,国际分工从早期的垂直分工发展为战后的工业国之间的水平分工,并进而从过去在世界范围内按部门实行专业化分工发展到按工艺和生产阶段实行专业化分工,从而促进了生产全球化的发展。(2)贸易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形成的原因是:第一,新科技革命中出现很多新兴产业,各国间产业分工的深化和产业在不同国家的梯度转移,以及不同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的产业在发展程度不同国家间的渐次转移,要求各国家间交流产品。第二,高效率和大批量生产,要求扩大国际贸易范围。第三,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国外产品的需求增加。第四,便捷灵活的贸易方式和贸易限制的减少,促进了贸易全球化。(3)资本全球化。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随着资本的输出,开始出现资本的国际化。近二三十年来,随着新科技革命以及跨国公司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大为加速,形成了资本全球化的趋势。
5.什么是跨国公司?怎样认识跨国公司的作用?
答:(1)跨国公司又称多国公司,它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的一些大型企业,其特点是向国外进行直接投资,在国外设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进行跨国的或者说国际间的生产、销售或金融等各种经营活动,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跨国公司与传统的国际垄断组织最主要的区别是,它不是多国垄断组织的联盟,而是由一国的垄断组织或主要由一国的垄断组织为主建立起来的。它是当代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战后跨国公司迅速发展,这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2)跨国公司的作用。跨国公司是从全球经济的发展来制订其发展战略和经营方针,能够在世界范围内考虑生产布局、营销渠道、长远发展等问题,从而从企业组织形式上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3)跨国公司是垄断资本对外扩张的工具。跨国公司作为大垄断组织,是为垄断资本利益服务的,通过国外的分公司和分支机构,在经济上控制所在国的销售市场和原料来源,在政治上干预所在国的内政,扶植政治代理人,建立一种凌驾于独立主权国家之上的“国中之国”。所以,跨国公司成为垄断资本对外扩张和掠夺的工具。
6.经济一体化是如何形成的?
答:(1)经济全球化必然要求建立国际经济调节机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别是生产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日益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需要建立必要的国际经济协调和制约机制。如果没有有效协调和制约,实力强大的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和大垄断组织之间的激烈竞争,可能引起国际经济动荡,造成生产力的破坏,甚至导致全球性经济危机。(2)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建立起相适应的国际经济调节机制,需要一定的制度安排和建立起相对统一的国际经济秩序,这就是国际经济一体化。国际经济一体化就是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调节在制度上和组织形式上的体现与反映。(3)经济一体化的具体形式。一是各种国际经济组织和国际经济协议,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二是地区性的经济组织和集团,建立经济联盟、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等,如欧洲经济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三是各国政府首脑或负责经济事务的官员举行会谈,如西方七国首脑会议。
7.地区经济集团化是怎样形成的?
答:(1)地区经济集团化又称区域经济集团化,是指地域上邻近的一些国家,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和生产国际化的客观要求,为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通过签订协议而组成的地区性经济或贸易集团。(2)地区经济集团化的目的。其目的是增强和扩大集团内部的经济实力,提高集团在国际经济中的竞争力,为集团成员国争得更大的经济利益。(3)地区经济集团化形成的必然性。地区经济集团化是资本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当代世界市场剧烈竞争的产物。相邻近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相接近,交往方便,经济互补性较强,相互结合为一体,能够增加在世界经济中的竞争力,加速本国和本地区经济的发展。[Page]
8.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是怎样的?
答:(1)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形成美国、日本和欧洲三足鼎立之势,他们之间有利益一致之处,也有矛盾和斗争。这种矛盾和斗争主要体现在贸易、投资和金融三个方面。(2)贸易领域的矛盾。国际贸易是资本主义国家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市场的争夺十分激烈,不断爆发贸易冲突。(3)投资领域的矛盾。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越来越多,形成我中有你和你中有我的局面,因而矛盾和争夺,以及控制和反控制的斗争就不可避免。(3)金融领域的矛盾。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为巩固和加强各自的货币在国际货币资本市场和金融事务中的地位而展开斗争。同时各国经济实力及相关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各国货币汇率的变化,并由此演化为经济上的矛盾和冲突。
9.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是怎样的?
答:(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差距的形成。当今世界上少数发达富国与广大不发达或处于发展中的穷国的格局,其根源在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扩张、剥削和掠夺,进行殖民侵略和对世界进行经济上的统治。战后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仍未完全摆脱发达国家的剥削与控制,它们仍是发达国家的廉价原料基地、高价工业品销售市场和理想的投资场所。(2)当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关系的实质。其实质仍是一种控制与反控制、剥削与反剥削的关系。这就形成了所谓“南北关系”问题。(3)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战后,发展中国家为改变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进行了长期和艰巨的斗争,这一斗争还将继续进行。
第九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与历史地位
一、单项选择题
1、垄断资本主义存在经济迅速发展和经济停滞两种趋势的根本原因是:垄断。
2、垄断资本依靠其垄断地位和实力使技术进步的:动力减弱了。
3、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允许范围内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延缓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冲突。
4、食利国是指:依靠资本输出进行剥削和掠夺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
5、私人垄断特别是国家垄断和国际垄断的出现: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
6、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持有垄断企业的小额股票表明:工人的雇佣劳动地位并未改变。
7、垄断资产阶级加强和维持政治统治的手段是:暴力镇压群众和推行改良主义。
8、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垄断资产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二、多项选择题
1.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趋势和停滞趋势的相互关系是(BDE)
A.迅速发展趋势排除了停滞趋势
B.迅速发展趋势不能排除停滞趋势
C.停滞趋势排除了迅速发展趋势
D.停滞趋势不能排除迅速发展趋势
E.两种趋势同时并存
2.垄断在一定情况下会人为地阻碍技术进步的原因在于(BCD)
A.当新技术设备的研制费用较多时
B.当新技术设备使垄断价格难以维持时
C.当新技术设备的使用使原有机器设备发生重大无形损耗时
D.当新技术设备的使用使垄断利润下降时
E.当新技术设备的使用引起激烈竞争时
3.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发展的历史作用是(BD)
A.能推动社会经济长期顺利发展
B.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发展
C.不可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D.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消极作用
E.对社会经济发展没有消极作用
4.食利者阶层的特点是(BCE)
A.从事必要的生产经营活动
B.完全脱离生产经营活动
C.专靠吃利息为生
D.不以利息收入为主
E.占有剩余价值的剥削者
5.垄断统治引起多种危机交织并存,这些危机是指(ABCDE)
A.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Page]
B.财政危机
C.货币信用危机
D.能源危机
E.社会生活方面的危机
6.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BCDE)
A.可以根本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B.不能根本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C.可以缓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D.在一定程度上给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E.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经济危机的破坏性
7.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准备了完备的物质基础(BDE)
A.因而资本主义制度将自行消亡
B.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制度将自行消亡
C.因而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易如反掌
D.但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要经过长期和反复的斗争
E.因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必然的历史趋势
8.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是(BCDE)
A.由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所决定的
B.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所决定的
C.由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所决定的
D.资本主义积累过程所具有的客观历史趋势
E.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客观要求
三、名词解释
1、食利者阶层:指完全脱离了生产经营活动,专靠“剪息票” (即吃利息或股息)为生的一批剥削者。
2、食利国:是依靠资本输出来剥削和掠夺其他国家和地区,以获取大量财富和收入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
3、滞胀:是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两种经济现象并存的简称。
4、财政危机:指资本主义国家采取过度刺激经济的财政政策,使财政支出增加,入不敷出,财政赤字巨大的危机。
5、货币信用危机:指资本主义社会中货币流通和信用领域中长期的通货膨胀和信用膨胀的危机。
四、简答题
9.1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为什么技术进步的动因减弱了?
答: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技术进步的动因之所以减弱了,关键在于垄断资本能够依靠其垄断地位和实力取得高额垄断利润。①垄断资本可以依靠其垄断地位,垄断生产和销售,规定垄断价格,从而获得高额垄断利润。②垄断资本可以依靠其垄断地位和实力,在竞争中击败对手,从而减弱了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商品成本来提高竞争力的积极性。
9.2 为什么垄断资本会人为地阻碍技术进步?
答:垄断资本之所以在一定时候和一定情况下会人为地阻碍技术进步,其具体原因有两个:①为了维持垄断价格。当新技术和新设备的采用,使垄断价格难以维持时,就会人为地阻碍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应用。②避免无形损耗的损失。当新技术和新设备的采用,使原有的机器设备发生无形损耗时,为了避免无形损耗所造成的损失,就会人为地阻碍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应用。
9.3 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什么?
答: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发展具有双重作用:①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垄断制作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一种具体形式,它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社会化发展的结果。因而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在一定时期内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相适应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乃至迅速的发展。②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消极作用。这种消极作用主要表现为:第一,垄断统治使食利者阶层扩大和食利国形成。第二,垄断统治引起多种危机交织并存。第三,垄断资本强化政治统治和推行改良主义。
9.4 食利者阶层和食利国是怎样形成的?
答:①食利者阶层的形成。食利者阶层是指那些完全脱离了生产经营活动,专靠“剪息票“(即吃利息)为生的一批剥削者。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已存在食利者,但未形成一个特定阶层。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后,由于股份公司的迅速发展和少数金融寡头通过“参与制”控制大量企业,坐吃股息,从而形成了日益增大的食利者阶层。他们占据大量国民收入,不创造任何社会财富,却骄奢淫逸,浪费大量物质财富和社会劳动。②食利国的形成。食利国是指依靠资本输出来剥削和掠夺其他国家和地区,以获取大量财富和收入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大量的资本输出,使越来越多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成为食利国。[Page]
9.5 垄断统治为什么会造成多种危机交织并存?
答:多种危机交织并存的根源在于垄断本身。①垄断导致经济危机频繁爆发。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进一步加深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从而必然导致经济危机更加深重,频繁爆发。②垄断导致财政、货币危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经济危机,降低失业率,每当经济不景气时,便采取刺激经济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就大大增加了政府开支,导致大量财政赤字。为弥补财政赤字,又大量发行公债,增发纸币。其结果是引起财政危机和货币信用危机。③70年代中期以来,主要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局面。90年代以来,个别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状况有所好转,但多数国家仍处于低增长、高失业的境地。
9.6 为什么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具有必然性?
答:①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客观要求。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同社会化大生产的冲突日益加剧,在客观上必然要求建立与社会化生产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决定了它的历史过渡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及其派生的各种矛盾的不断发展,激化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身无法使之缓解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将过渡到社会主义生产方式。③资本关系的社会化为社会主义准备了经济条件。资本关系由单个资本到股分资本,再到私人垄断资本,再到国家垄断资本,为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共同组织社会化生产准备最充分的经济条件。资本社会化形式的历史发展,证明了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
9.7 如何以辩证的观点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过渡性?
答:①资本主义历史过渡性的内涵。马克思在论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指出:“发展社会劳动生产力,是资本主义的历史任务和存在理由,资本正是以此不自觉地为一个更高级的生产形式创造物质条件。”这是对资本主义历史过渡性最精辟而辩证的论述。②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过渡性,并不是要对资本主义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社会主义要否定的是资本主义剥削和压迫的经济制度,要从批判的角度考察资本主义的本质、矛盾和历史局限性,认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同时又要借鉴、继承和发展资本主义社会中那些反映人类文明进步的方面,为我所用,以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五、论述题
1.为什么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存在两种趋势?
答:(1)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两种趋势。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经济发展存在两种趋势,即迅速发展的趋势和停滞的趋势。(2)存在两种趋势的根本原因。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发生的一切经济现象,都是由垄断所引起的。垄断必然引起经济发展停滞的趋势,又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呈现出迅速发展的趋势。(3)迅速发展趋势的具体原因。第一,生产力自身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第二,竞争的压力迫使垄断组织关心技术的进步。第三,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为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的发展提供了可能。第四,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进行的综合国力特别是军备的竞赛刺激了技术的发展。(4)停滞趋势的具体原因。第一,垄断资本能够依靠其垄断地位和实力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因而推动技术进步的动因减弱了。第二,在一定时候和一定情况下,垄断会造成人为地阻碍技术进步,以便维持垄断价格和减少无形损耗造成的损失。
2.垄断资产阶级维护和加强其统治地位所采取的手段是什么?
答:垄断资产阶级加强和维持垄断统治,采取暴力镇压和推行改良主义两种手段。(1)暴力镇压手段。垄断资本加强其政治统治,集中表现为反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依靠国家机器的暴力来对付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操纵议会通过各种限制人民自由、剥夺人民民主权利的法案;必要时实行公开的恐怖独裁和法西斯专政。(2)推行改良主义。垄断资产阶级推行改良主义,采取麻痹手法,瓦解工人队伍。一是收买本国工人阶级中少数上层分子和工人领袖,形成一个工人贵族阶层,指使他们从工人队伍内部来分裂和破坏工人运动。二是极力推行各种福利政策,举办各种福利事业,来缓和阶级矛盾。三是推行所谓“劳资合作”、“工人参加管理”等措施,在不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工人地位的情况下,来缓和阶级矛盾。四是打着“资本民主化”、“人民资本主义”的幌子,通过发放小额股票,宣扬人人都是有产者。实际上,工人持有少量股票并不能改变其雇佣劳动者的地位,企业大权仍由资产阶级所掌握。[Page]
3.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必然趋势是什么?
答:(1)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大进步。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的初期,其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因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然而,随着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它又逐渐变为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特别是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产阶级已不是新的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资本主义制度迟早要被新的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过程。(2)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允许的范围内,在生产关系方面和经济运行方面,都进行了自我调整,这种调整对缓和其内在矛盾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都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终究不能解决社会化生产同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对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终要被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所代替,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4.资本主义私有制被否定的历史趋势怎样通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扬弃”表现出来?
答:生产力的高度社会化要求突破和否定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历史趋势,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扬弃”中顽强地表现出来:(1)股份公司产生和发展。19世纪后期股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使资本的形式由单个私人资本变为股份公司的联合资本,它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自身范围内的局部调整,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第一次自我“扬弃”,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社会化发展的要求。(2)垄断的产生和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的产生和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社会化发展要求的又一次调整和又一次自我“扬弃”。(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是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生产社会化程度达到一个新高度的结果,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又一次调整和自我“扬弃”。(4)国际垄断资本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发展,国际垄断资本得到很大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继续进行自我调整和“扬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和“扬弃”,表现出离社会主义的门槛越来越近,资本主义私有制终将被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代替,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5.为什么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长期曲折的历史过程?
答: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之所以是一个长期曲折的历史过程,这是因为:(1)资产阶级的阻挠和反抗。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虽然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准备了完备的物质基础,但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社会将自行消亡,相反,由于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会触及资产阶级的利益,必然会遭到他们的阻挠和反抗,导致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复杂性和长期性。(2)资本主义各国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是不平衡的,在资本主义链条中的某些薄弱环节,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而另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仍继续存在和发展。因而从世界范围来看,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必然是一个从个别国家逐步向更多国家扩展的相当长的历史过程。(3)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要经过反复的较量和斗争。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是用公有制取代私有制,彻底消灭剥削制度,实现这一目标,全面战胜资本主义,必然要经过反复的较量和斗争。首先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会面临各种威胁和挑战,甚至可能出现历史的倒退。这一切都决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长期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资料(十)
第十章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一、单项选择题
1、一定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是: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2、资本主义既创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又产生了运用这种武器的人,这是指:社会化的生产力和现代工人阶级。[Page]
3、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阶段是指: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
4、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5、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
6、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方式是:按劳分配。
7、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们的共同富裕和全面发展。
8、有计划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于不同部门实际上就是:合理配置社会资源。
9、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二、多项选择题
1.从资本主义社会消亡转入共产主义的整个历史时期所包括的大阶段是(ABE)
A.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
B.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
C.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
D.社会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
E.社会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即共产主义社会
2.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之所以不是一个短暂的历史阶段是因为在这个时期要 (ABCDE)
A.根本改造一切社会关系
B.消灭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和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C.改造和消灭剥削阶级
D.组织分散的农民建立社会主义大农业
E.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新的社会主义的生产、交换、分配制度和经济体制
3.没有或否定社会主义公有制(BCDE)
A.也可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B.就不会有社会主义经济
C.就不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D.就否定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E.已经建立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就会被破坏
4.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分配制度上的总体差别是(BC)
A.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需分配
B.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
C.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实行按需分配
D.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
E.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实行多种分配方式
5.消灭剥削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是(BD)
A.商品经济要有较高程度的发展
B.生产力要有较高程度的发展
C.产业结构要进行合理的调整
D.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
E.实行现代企业制度
6.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还未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是因为(AC)
A.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尚未高度发展
B.人们还受剥削阶级好逸恶劳的思想影响
C.劳动者没有获得全面发展
D.人们的思想觉悟还不够高
E.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
7.二次大战后新的第三次技术革命所产生的作用是(ABCD)
A.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B.促进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
C.促使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调整
D.促使经济运行机制的调整
E.形成垄断资本主义食利国
8.社会主义社会实行计划调节的原因在于(BD)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
C.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存在
D.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存在
E.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矛盾
五、名词解释
1、生产力标准:是指一定的社会制度、生产关系和经济体制的存在与更替的合理性,要以是否适应于生产力状况和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为标准。
2、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是指从无产阶级专政建立开始,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建立为止,这中间所经历的革命转变时期。中国的过渡时期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时期。
3、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阶段是指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它的发展必然经历低级和高级两个阶段,低级阶段或第一阶段为社会主义社会,高级阶段或第二阶段是共产主义社会。
4、自由人联合体:马克思把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中的社会经济组织称为自由人的联合体。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经济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Page]
6、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以劳动人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特征的所有制形式。它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和根本标志,从而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7、按劳分配: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它是由社会和集体以人们付出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
8、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按照资本、劳力、技术、信息、土地以及各种生产资料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所进行的收入分配。
9、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基本原则,即得到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劳动者,自觉地尽其所能为社会劳动,社会按照他们的实际需要分配消费品。
10、旧社会分工:是指每个人长期乃至终生被束缚在一种职业上,即固定在由分工所形成的一种岗位上。特别是形成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对立或根本差别。
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
12、计划调节:是国家通过制定的长期、中期、短期经济计划,对国民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进行的调节。
13、国民经济比例关系:是指社会再生产各部门、各环节、各地区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内在联系在数量上的表现。
14、“三个有利于”:是指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
四、简答题
10.1 为什么说社会经济制度的发展和更替是客观的历史必然性?
答:①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当原有的生产关系不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而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时,生产力就要突破旧的生产关系,从而发生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建立起新的、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由奴隶社会制度取代原始社会制度,由封建社会制度取代奴隶社会制度,由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取代封建社会制度,再由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都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必然的历史过程,都意味着社会历史的进步。
10.2 马克思怎样划分从资本主义社会消亡到转入共产主义社会的历史阶段?
答:马克思将从资本主义社会消亡转入共产主义社会的整个历史时期,划分为三个相互联系和不断发展的历史阶段:①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马克思在这里所说 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指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②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社会主义社会。③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
10.3 怎样理解公有制是目的还是手段?
答:①目的和手段是相对的。某一事物,在复杂的经济关系链条中,相对于上一个环节来说,可能是目的,相对于下一个环节来说,可能是手段,即前提条件意义上的手段。②公有制是目的还是手段不能孤立地判断。在社会主义还没有取得胜利,公有制尚未建立以前,社会主义运动的直接任务和目的是要建立公有制,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而当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公有制已经实现时,公有制就不再是社会主义直接追求的目的,公有制的任务和目的首先应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10.4 社会主义要消灭剥削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还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答:社会主义要消灭剥削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需要具备两方面的条件:①生产力要有较高程度的发展。剥削的存在,既是生产力发展到出现剩余产品的结果,又是生产力发展不够高的结果。生产力的一定高度的发展,是消灭剥削的物质条件。同时,只有生产力的较高程度发展,才能为实现人们的共同富裕创造物质条件。②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消灭剥削必须具备的社会条件。在私有制基础上,生产力即使发展,也不可能消灭剥削。而且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现人们共同富裕的必要经济前提。[Page]
10.5 为什么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要实行按劳分配?
答: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在于:①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水平。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没有达到能够实行按需分配的高度,只能实行按劳分配这种有利于劳动者的分配方式。②劳动的性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劳动,还没有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还只是或主要是谋生的手段。因而人们要通过劳动取得谋生手段和生活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③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没有社会主义公有制,就不可能实行按劳分配这种有利于劳动者的分配方式。同时,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了劳动者个人所能提供给社会的只能是自己的劳动,因为没有属于私人的生产资料可提供。而每个劳动者从社会所能获得的,也只能是个人消费品。
10.6 按劳分配的对象是怎样决定的?
答:按劳分配的对象是由两个条件决定的:①生产力水平。按劳分配的对象是生产的成果,社会主义社会所达到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着分配什么和分配多少。②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内部的分配方式,因而分配的对象只能是消费资料。
10.7 怎样看待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过剩?
答:①社会主义社会保持合理生产过剩的必要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量过多地超过了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量,经常会爆发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固定资本消耗的补偿和更新各年有所不同,原材料也需要有储备,因而需要有一定的合理的生产过剩,这种生产过剩实际上就是要保持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所必需的物质储备。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市场供给略大于需求的合理过剩是必要的,但应防止生产异常过剩。②保持合理生产过剩的途径。社会主义国家,应通过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尽可能避免生产异常过剩,保持生产合理过剩即正常过剩。
10.8 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剩余劳动?
答:①剩余劳动的客观存在。除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极端低下而没有剩余劳动外,其他各种社会经济形态中都存在剩余劳动。在剥削制度中劳动者的剩余劳动被剥削阶级所占有,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所提供的剩余劳动为社会或集体所共同占有。②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剩余产品的用途。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剩余劳动所形成的剩余产品,除一部分用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人口增长和扩大再生产以外,其余部分用来满足社会各个成员的福利和全面发展的需要。
10.9 为什么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要有计划地实现?
答:①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客观性。任何社会的国民经济发展,都需要保持一定的比例,即按照一定比例将社会劳动分配于各个部门,合理配置社会资源,以保证社会再生产协调地运行和发展。②有计划实现比例关系的原因。列宁认为,社会主义要通过计划调节来实现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来自两方面的要求:一是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二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要求。③我国实行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我国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因而要把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以保证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顺利实现,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五、论述题
1.马克思怎样论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联系与共同特征?
答:(1)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联系。马克思把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看做是相互衔接和成熟程度不同的两个阶段。他把社会主义社会看做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把我们现在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2)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共同经济特征。马克思论述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共同经济特征是:①生产资料公共所有;②各个社会成员的劳动力作为统一的社会劳动力来使用,共同生产的产品也是社会的产品;③社会产品中的一部分由社会所有和支配使用,另一部分归各社会成员消费;④社会成员为社会提供劳动,由社会取得消费品;⑤由社会计划调节劳动的分配和调节符合社会需要的生产比例;⑥每个人的劳动是直接社会化的劳动,从一开始就构成社会总劳动的必要部分。因而他们生产的产品,不再互相作为商品发生关系。但是,社会主义实践证明,社会主义社会还需保持和发展商品经济,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实现商品化和市场化。[Page]
2.马克思论述的社会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在经济上的区别是什么?
答:马克思论述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在经济上的主要区别是:(1)在社会分工方面。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旧的社会分工,即每个劳动者长期乃至一生被束缚在一种职业上,使劳动片面化,并存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根本差别。而共产主义社会则消灭了旧的社会分工,人们得到全面发展,体脑劳动差别缩小,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和意愿变换工作。(2)在劳动性质方面。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对每个劳动者来说,还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没有同时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而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已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3)在分配方式方面。社会主义的分配方式是按劳分配,共产主义的分配方式是按需分配。(4)在生产力方面。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没有发展到极高程度,社会成员的需要还不能充分满足。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将高度增长,社会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社会成员的需要将得到充分满足。
3.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是:(1)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消灭剥削。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首先要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以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2)经济运行和发展的自觉性、计划性与比例性。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运行与发展,是一种自觉的、有计划进行的过程。社会主义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比例性,主要是通过自觉地、有计划地调节而实现的。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要把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3)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按劳分配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有利于劳动者的分配方式。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4)为实现共同富裕而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社会要迅速发展生产力,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社会生产以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为目的,是社会主义区别于以往一切社会制度的最本质的特点。
4.怎样理解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
答:(1)过渡时期的涵义。从资本主义社会消亡转入新的共产主义社会,首先要经过一个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2)过渡时期是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总的来说是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各国过渡时期的长短,视其原来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经济落后国家而有异。愈是原来经济落后的国家,过渡时期所经历的时间就愈长一些。过渡时期之所以不是短暂阶段,是由过渡时期的任务所决定的。要根本改造一切社会关系,消灭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改造和消灭剥削阶级;要将分散的农民经济组织起来,建立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大农业;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新的社会主义的生产、交换、分配制度和经济体制,完成这些任务需要经历复杂的、较长的过程。(3)我国过渡时期的特点。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我国革命取得胜利后,首先要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所以,我国的过渡时期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5.社会主义必须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原因是什么?
答:社会主义必须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原因是: (1)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一定的所有制是一定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没有公有制就不会有社会主义经济,也就不会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而有了社会主义制度,如果公有制这个根基被动摇,社会主义制度就随之动摇。(2)实行公有制是为了更快更好地发展生产。以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就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3)实行公有制以及在公有制基础上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消灭剥削、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和前提。(4)实行公有制是实现社会主义国家整体利益、社会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保证,有利于实现社会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目前利益的结合。[Page]
6.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什么?如何实现这一目的?
答:(1)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保证全体社会成员的一切合理需要得到满足,实现人们的共同富裕和体力智力的全面发展。而达到人们的共同富裕和全面发展所需要的物质资料,则应包括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长,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所占的比重,将会逐步提高。社会生产以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和全面发展为目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区别于以往一切社会制度的最本质的特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为实现这个生产目的创造条件。(2)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途径。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基本途径是发展生产力。而发展生产力的主要途径:一是多投入,多产出,即主要依靠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增加产品数量。但是,这个途径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不能增加经济效益和人均收入;二是少投入,多产出,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同样多的劳动耗费,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对于发展生产力来说,提高劳动生产率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7.20世纪在社会制度发展方面出现的新变化表明了什么?
答:(1)20世纪在社会制度发展方面的新变化。20世纪在社会制度发展方面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没有也不可能预见到的一些新情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主义革命不是首先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而是首先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另一方面,在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论在生产力还是在生产关系方面,都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如战后的第三次技术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劳资关系得到调整;在经济运行方面将市场机制与计划机制结合起来,发挥政府调节的作用。(2)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命运。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面的新变化表明,在当代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资本主义还有一定的生命力。但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来看,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是终将为社会主义所代替。
8.如何正确评价资本主义社会制度?
答:(1)以生产力标准评价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进步性。马克思主义评价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是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根据生产力标准而不是根据道义原则进行评价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比起以往的社会制度,起了十分进步的作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尽管资本主义制度是剥削制度,资产阶级是剥削阶级,但并不否定它的历史进步作用,这种剥削制度的存在和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现象。(2)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要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马克思主义提出资本主义制度要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仍然是从生产力标准出发的。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制度表现出生产力被浪费被破坏的明显现象,其突出表现就是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危机期间不仅有很大一部分产品被毁灭掉,而且有很大一部分现有的生产力被毁灭掉。这就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必然要被新的生产关系所取代,建立起与社会化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制度。
相关文章:
- [自考资料]《计算机网络原理》(2018年版)部分习题参考答案
- [自考资料]《管理经济学》(2018年版)教材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 [自考资料]自考“中国法制史”考试大纲太平天国的法律制度
- [自考资料][毛泽东思想概论]知识点 06年4月串讲
- [自考资料]行管资料
- [自考资料]高数(工专)华夏的视频150M
- [自考资料]《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复习要览
- [自考资料]2004年北师大“古代文学作品选(一)”听课笔记
- [自考资料]法学概论串讲笔记
- [自考资料]高数教育(高数一)
相关推荐:
- [自考资料]自考“中国法制史”考试大纲太平天国的法律制度
- [自考资料]行管资料
- [自考资料]高数教育(高数一)
- [自考资料]2006年1月自考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试题
- [自考资料]全国2005年10月高教自考成本会计试题
- [自考资料]全国2005年10月高教自考会计制度设计试题
- [自考资料]全国2005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房地产法试题
- [自考资料]全国2005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财务报表分析(一)试题
- [自考资料]全国2005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国际企业管理试题
- [自考资料]邓小平理论概论冲刺模拟试卷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