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 ?世界观是
A ?对社会发展的根本看法 B ?辩证思维的基本观点
C ?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根本方法 D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 ?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是
A ?哲学是世界观的基础 B ?哲学是世界观的表现
C ?哲学就是世界观 D ?哲学是世界观的学说【】
3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 ?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的问题
B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C ?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的问题
D ?物质资料生产与人口自身生产的关系问题【】
4 ?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
A ?是否承认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B ?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 ?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 ?是否承认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5 ?尼采哲学是
A ?经验论 B ?唯理论
C ?唯实论 D ?唯意志论【】
6 ?把感觉经验当成第一性的东西,实质上是
A ?唯物主义观点 B ?实践第一观点
C ?经验论的观点 D ?反映论的观点【】
7 ?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反映的特性,这是
A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 ?唯心主义的观点
C ?形而上学的观点 D ?诡辩论的观点【】
8 ?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A ?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 ?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 ?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 ?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
9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在于
A ?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B ?是否承认世界的物质性
C ?是否承认世界的矛盾性 D ?是否承认世界的存在性【】
10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 ?唯物辩证法的范畴体系
B ?矛盾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的观点
C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D ?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11 ?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坚持了联系问题上的
A ?唯物论 B ?辩证法
C ?唯心主义 D ?形而上学【】
12 ?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
B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
C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D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
13 ?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是
A ?肯定和否定 B ?量变和质变
C ?运动和静止 D ?同一和斗争【】
14 ?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看
A ?事物的变化是否突破“度”
B ?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C ?事物是否发生数量增减
D ?事物是否发生非本质属性的变化【】
15 ?现象和本质是揭示
A ?客观事物的外部联系和内在联系的相互关系的一对哲学范畴
B ?真象和假象关系的一对范畴
C ?内因和外因关系的一对范畴
D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一对哲学范畴【】
16 ?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是
A ?前者是可知论后者是不可知论
B ?前者是直观反映论,后者是能动反映论
C ?前者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后者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
D ?前者承认认识来源于实践,后者不承认认识来源于实践【】
17 ?下列属于唯心主义经验论性质的观点是
A ?感觉经验是认识的起点
B ?必须事事直接经验
C ?只有经验事实而无客观事实
D ?亲身经验比抽象理论可靠【】
18 ?相对真理是指
A ?不含有绝对性质的真理
B ?包含有错误因素的真理
C ?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
D ?暂时正确的真理【】
19 ?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是
A ?社会关系 B ?社会意识
C ?生产劳动 D ?地理环境【】
20 ?我国实行有计划控制人口增长其根本原因是为了
A ?减少人口的数量
B ?提高人口的素质
C ?控制消费者人口数量的增加
D ?使人口生产和物质资料的生产保持最适当的比例【】
21 ?决定一定社会面貌的基本因素是
A ?一定社会的生活方式
B ?一定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C ?一定社会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
D ?一定社会的精神文明状态【】
22 ?下列选项中的社会意识形式,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A ?自然科学、道德、宗教
B ?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C ?政治思想、艺术、语言学
D ?法律思想、哲学、宗教【】
23 ?下列选项中全面反映国家的政治职能的是
A ?为大众谋福利
B ?保卫世界和平
C ?镇压敌人反抗
D ?对内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对外防御敌人入侵【】
24 ?国家的起源是
A ?人们为了解决纠纷而制定的契约
B ?调和阶级矛盾,维护社会秩序需要的产物
C ?剥削者欺骗被剥削者的产物
D ?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25 ?劳动资料包括
A ?生产资料的总和
B ?土地和人
C ?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各种生产手段
D ?一切物质财富的总和【】
26 ?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B ?人民内部矛盾
C ?僵化的经济体制同先进政治制度的矛盾
D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7 ?阶级斗争根源于不同阶级
A ?在政治上的根本对立
B ?在思想观点上的根本对立
C ?在经济利益的根本对立
D ?社会分工不同【】
28 ?社会基本矛盾是
A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
B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
C ?生产和需要的矛盾
D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9 ?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A ?政治法律思想 B ?哲学和社会科学
C ?国家政权 D ?社会物质关系领域【】
30 ?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它们是
A ?人的经济价值和政治价值 B ?人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
C ?人的潜在价值和现实价值 D ?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3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因为它
A ?结束了“科学之科学”的哲学的时代
B ?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C ?建立了绝对真理的理论体系
D ?使哲学发展到了顶峰
E ?建立了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
32 ?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根源有
A ?重视感性认识的重要性
B ?社会历史根源
C ?阶级根源
D ?认识根源
E ?强调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33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
A ?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是普遍联系的还是彼此孤立的
B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是发展变化的还是凝固不变的
C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
D ?世界是可以认识的还是不可以认识的
E ?承认还是否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4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包括下列哪些选项
A ?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
B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C ?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D ?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E ?同一性是绝对的,斗争性是相对的【】
35 ?现象和本质的统一表现在
A ?任何本质都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B ?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
C ?本质能够通过感官直接感知
D ?现象只能用抽象思维把握
E ?本质与必然性、规律不是同等程度的范畴【】
36 ?唯心主义唯理论的错误表现为
A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B ?否认理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C ?认为人们的观念是生来就有的“天赋观念”
D ?颠倒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E ?认为概念、范畴是先于实践、先于经验的先验东西【】
37 ?“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
A ?群众路线的核心
B ?检验一切实际工作成功失败的标准
C ?政治路线的理论基础
D ?一切实际工作所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E ?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
38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生产方式
A ?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B ?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C ?状况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性质
D ?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E ?制约着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作用和影响的大小【】
39 ?生产关系的客观性在于
A ?人们不能离开一定的历史条件自由地选择生产关系
B ?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体中客观实在的组成部分
C ?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决定的物质关系
D ?生产关系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
E ?生产关系是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关系【】
40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A ?人民群众的活动创造了历史发展的规律
B ?人民群众的一切活动都推动社会历史前进
C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D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E ?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41、42每小题7分,43、44每小题6分,共26分)
41 ?简述哲学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关于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
42 ?简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43 ?简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
44 ?简述道德特点及其作用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本大题满分共24分。在第45、46、47三小题中任选两道题作答,如果三道题全部作答,则第47题无效)
45 ?试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革命性和无产阶级阶级性高度统一的科学。
46 ?试述普遍联系观点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方法论意义。
47 ?试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发展规律,说明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专家预测试卷(一)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D 2D 3B 4B 5D 6C 7A 8C 9B 10C
11B 12C 13B 14 A 15A 16D 17D 18C 19C 20D
21B 22D 23D 24D 25C 26D 27C 28D 29 C 30D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31ABE 32BCD 33ABE 34 ? ABCD 35 ? AB
36ABCDE 37CD 38ABCD 39 ?ABCDE 40 ? CDE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41、42每小题7分,43、44每小题6分,共26分)
41 ?答: (1) 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它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结构理论是人们关于物质的组成成分及其结构的观点的总和。哲学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2) 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哲学是研究物质的共性的,哲学的物质范畴是对一切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的共同本质的认识。自然科学是研究物质的个性的,物质结构理论是对某一具体物质形态的结构和属性的认识。哲学物质范畴所反映的物质的惟一特性,即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不变的;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是科学在一定发展阶段上关于自然界物质结构一定层次的理论概括,是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不断深化的,是相对的、可变的。
(3) 哲学物质范畴以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为基础,物质结构理论又以哲学物质范畴为指导。哲学物质范畴不断从物质结构理论中吸取营养,自然科学关于物质结构理论的重大突破,总是极大地丰富着哲学物质范畴,近代自然科学的出现和发展导致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形成,现代自然科学的出现和发展为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的完成奠定了科学基础。同样地,物质结构理论的研究要以哲学物质范畴提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自然科学对物质结构的研究,只有接受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理论的指导,才能把握新的物质现象,才能对复杂事物和现象做出科学的分析和合乎实际的说明。
42 ?答: (1)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2) 唯物辩证法的第一个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互相依赖、相互制约的,任何事物只有在一定的联系中才能存在和发展,离开同其他事物的联系,绝对孤立的事物是根本无法存在的。因而唯物辩证法要求用联系的观点、全面的观点来观察事物。
(3) 唯物辩证法的第二个总特征是发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发展就是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的过程。任何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和衰亡的历史,永恒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因此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一切事物和现象。
(4)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因而,矛盾是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根源。
43 ?答: (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关于人类认识的产生、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2) 党的思想路线是指导实际工作的认识路线,其基本内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在党的思想路线体系中,其核心是实事求是。
(3)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是统一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应用和具体体现。具体表现为:
①物质世界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人们只有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用以指导实践,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这就决定了一切认识和工作,必须从实际出发,不能从主观愿望或书本出发;必须理论联系实际,理论符合实际。
②物质世界不仅是客观的,而且其运动发展是有规律的。这就决定了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必须从事实出发,透过其现象揭示其本质和规律,达到实事求是。
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相信实践的权威,坚持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做到实事求是的根本保证和惟一标准。
④要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还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只有集中群众实践所形成的正确意见,并回到群众的实践中检验和发展,才可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44 ?答: (1) 道德的本质。所谓道德,是指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行为关系的准则或规范,它既包括道德思想观点,又包括在道德思想指导下的情感、情操和品格等道德品质。从客观方面看,是指一定的社会关系对社会成员的客观要求,包括道德关系、道德理想、道德标准、道德原则等。它贯彻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则表现为政治道德、职业道德、婚姻家庭道德和社会公共生活准则等。从主观方面看,包括道德行为、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修养和道德品质等。
(2) 道德与法律不同。道德不是由国家强制制定和强制执行的,而是依靠社会舆论的力量,依靠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的力量来维持的。人们通过善和恶、正义和非正义、公正和偏私、诚实和虚伪等道德观念来评价人们的行为,从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
(3) 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主要作用就是调节社会关系。道德是在调节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中形成的。因此,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中,道德总是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榜样感化和思想教育等手段,使人们形成内心的善恶观念、情感和信息,自觉地按照维护整体利益的原则,来调整个人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和交往中的行为,从而使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得以正常进行。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本大题满分共24分。在第45、46、47三小题中任选两道题作答,如果三道题全部作答,则第47题无效 )
45 ?答: (1)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它一切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点。它第一次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哲学,论证了实践在认识和在哲学中的基础地位,并强调理论要付诸实践,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体现和保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的科学性,又规定了它的彻底的革命性。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首先表现在它具有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彻底性,它以实践为核心,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形成了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重要特征的、彻底完备的哲学理论;其次还表现为它坚持实事求是的客观性原则。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突出地表现为它的无产阶级阶级性,公开申明自己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利益服务;还表现为它具有最彻底的批判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的阶级基础和保证。
(4)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必要前提和保证,而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和归宿。
(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革命性和阶级性是统一的、一致的。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相一致,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正确、越科学,就越符合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哲学越反映无产阶级的革命要求,发挥它的革命作用,就越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越坚持无产阶级革命立场,就越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并能保证它的科学性;越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就越符合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并能更好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性。
46 ?答: (1) 普遍联系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和现象。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现象、过程彼此相互联系,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个事物、现象、过程、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也是相互联系,彼此制约的;任何事物都是由各要素彼此联系组成的有机整体。普遍联系具有多样的形式。各种形式的联系,其性质、地位和作用也不相同。
(2) 普遍联系作为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对于我们理解辩证法的全部内容具有重要意义。普遍联系构成运动和发展,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则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它从规律的高度揭示现实世界普遍联系的一般形式和本质内容。唯物辩证法的所有规律和范畴,都是从本质层次上揭示事物的普遍联系的。所以,只有掌握普遍联系的观点,才能深刻理解唯物辩证法,才能和形而上学划清界限。一件工作,必须把它放在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之中,放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中,具体分析它的联系形式和特点,才能认识它的性质,发现它的运动发展方向和规律,才能做好工作。
(3) 普遍联系观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①联系观点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根据。只有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同全球发展趋势联系起来制定发展战略,才能加速我国经济的发展。
②从联系观点出发,必须树立全局观点,做到统筹兼顾,全面发展;注意事物的系统性,注意系统与系统,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运用联系的观点,从中国经济建设的整体出发所做出的重大决策。
③在现代化建设中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联系起来,做到两个文明一起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④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与此相联系的再分配领域也是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协调好各种所有制经济和各种分配方式的相互关系,对于深化改革、繁荣经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
47 ?答: (1)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同样存在着一种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辩证发展的规律。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发展的方向和形式。凡是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即适合经济基础的性质水平和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的上层建筑,就能存在和巩固下去;如果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就意味着它已经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变为不合理。不现实的,因而是要被淘汰的。
②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必须为经济基础服务。因此,上层建筑必然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否则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
③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适合是一个矛盾不断产生和不断解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人类的历史就是经过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这种矛盾运动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